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小满时节,年楚河畔,白朗县彭仓村的蔬菜大棚个个生机盎然。记者看到,大棚里一垄垄、一株株蔬菜长势喜人,西红柿、黄瓜等蔬果挂满了枝干。“在山东省济南市援藏工作队指导下,我们种出了这么多种蔬菜,还都长得这么好!”彭仓村村民琼达正在大棚里打理西红柿植株,他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
白朗县地处珠峰脚下、年楚河畔,受制于当地自然环境,曾经,这里的百姓餐桌仅有寥寥几种普通蔬菜。如今,在山东援藏干部支持下,当地相继培育出西瓜、人参果、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数十种果蔬,更140余种新鲜瓜果蔬菜,经由白朗县摆上了西藏民众的餐桌,一改过去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
发挥自身优势 找准产业定位
白朗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然而,正是这片高海拔之地,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阳光充沛、昼夜温差极大。
1994年,山东援藏干部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自然优势,率先在仅有三分地大小的试验田中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经过大家数年的辛勤尝试与不懈努力,一批批援藏干部把蔬菜产业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对果蔬产业的投入。如今的白朗县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万余座,种植面积达到1.44万亩,年产值高达2.26亿元,蔬果品种更是琳琅满目,多达140余种。
这些丰硕的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希望。
“我种了10年温棚了,每年的收入都不错,收入比10年前可强多了!”55岁的彭仓村村民琼达告诉记者,他有打理了好几个温室大棚,光依靠种大棚的收入,就够家里日常开支了,还有结余。
目前,这里建成了西藏首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首个出口蔬菜备案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区种植蔬菜10余万亩。
科技加持 产业跨越式发展
小满之日,晨光初绽,白朗县巴扎乡科技特派员普琼,已早早地走进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他专注地观察着大棚内的温度变化与湿度波动,审视着果蔬的勃勃生机。时而俯身精心除草,时而细心浇水施肥,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他满腔的热情与专注。
谈及白朗县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普琼眼中流露出自豪的光芒。他感慨地说:“科技,正是推动我们蔬菜产业腾飞的强大引擎。科技援藏团队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种植技术与先进理念,更培育了一批批本地技术精英。”
在智能温室大棚内,科技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济南援藏团队投资建设的绿色蔬菜发展公司里,智能物联管理平台上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可实现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为蔬菜的生长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边巴旦增介绍:“这种科技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蔬菜的产量与品质,更降低了劳动强度与成本投入,使白朗县的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济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管理组领队、白朗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光耀自豪地说:“白朗蔬菜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下一步,依靠科技加持,我们将着力培养白朗果蔬品牌,让白朗果蔬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