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古亚洲洋东南段洋内初始俯冲岩石记录获揭示

   2020-02-04 本站综合消息
31
核心提示:河北地质大学教授李英杰团队成功揭示古亚洲洋东南段洋内初始俯冲岩石记录,研究成果近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

河北地质大学教授李英杰团队成功揭示古亚洲洋东南段洋内初始俯冲岩石记录,研究成果近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发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性突破,但板块俯冲是如何开始的仍是研究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对于板块初始俯冲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西太平洋板块~52 Ma沿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该地区保存了完好的一套洋内初始俯冲作用形成的岩石组合,包括前弧玄武岩(FAB)、玻安岩、过渡型高镁安山岩、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等,揭示了岩浆递进演变过程及有序产出的时代关系。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代表洋壳残留在大陆中的蛇绿岩套中并没有发现典型的FAB,所以由IBM得出的有关初始俯冲的结论是否适合于地质历史上的板块运动遭到了质疑。

近年来,李英杰课题组在对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SSZ型蛇绿岩的研究中,首次在蛇绿岩套中识别出一套早石炭世典型的洋内初始俯冲岩石组合,包括前弧玄武岩、过渡型玄武质熔岩和玻安岩,与马里亚纳前弧岩石基本一致。其中,前弧玄武岩为中亚造山带首次发现。首次明确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早石炭世发生了洋内初始俯冲作用,揭示了古亚洲洋东南段洋内初始俯冲作用过程中,岩浆源区从无明显俯冲组分的亏损MORB型地幔,过渡为逐渐有熔体或流体的贡献,并且氧逸度不断升高的演化特征。研究提出的古亚洲洋东南段洋内初始俯冲模型,为完善板块初始俯冲动力学模型作出了新的贡献。

该成果是李英杰课题组近10年来围绕中亚造山带东南部迪彦庙蛇绿岩带和洋内弧开展系统研究的成果之一。(高长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0.116087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