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呼和浩特:引才聚智  赋能“科技突围”

   2024-06-20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
28
核心提示:“启动!大科学装置建设正式开启!”近日,总投资约 12.5 亿元的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在和林格尔


“启动!大科学装置建设正式开启!”

近日,总投资约 12.5 亿元的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在和林格尔新区正式启动建设。此项目作为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呼和浩特市与西安交通大学刘红忠教授团队深度合作所取得的战略成果。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基于“强首府”的战略定位,以人才引领创新,持续优化环境、统筹规划布局、精准对接供需。通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市正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创新驱动   引才聚智

现代化乳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驱动。当前,呼和浩特市把乳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构建起“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块酪”的全产业链,同时着力破解制约乳业发展的“草源”“牛源”“奶源”问题,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冲刺。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王彩云(右一)

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仪器,潜心钻研乳业课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是内蒙古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自2022年获批以来,已汇聚10多位院士、100多家成员单位、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以及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形成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为攻克乳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攻坚力量和支撑体系。

“我们以‘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利益共享’为理念,建立了‘三循环’的运营模式和‘漏斗型’项目管理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同受益。中心已布局多个服务平台和研发中心,实施项目145项,申请专利113件。”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说,中心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布局中国乳业创新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引进全国乃至世界顶级专家团队,建立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动机制,竭尽全力在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助力中国乳业实现“科技突围”。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仅仅是首府在引才育才方面的一个缩影。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推动创新,关键是要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聚焦“出政策、强合作、优管理”,全力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育用留”工作,积极实施“团队+项目”集成式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为首府集聚人才合力。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柔性引进黄维、陈十一、任发政等院士30位、长江学者和杰青15人,创新团队125个,创新人才700余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创新中心22家。

攻坚克难引领创新浪潮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以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的攻关任务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需求、资金投入、研发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元和药业项目科研专家进行样品分析

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元和药业)作为揭榜挂帅项目的出题方,牵头实施了“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工艺提升及药效学研究”的“揭榜挂帅”项目。“我们积极整合科研资源,聚焦核心技术难题,与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罗恒教授团队及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紧密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汇聚高层次人才39名,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元和药业研发主任曾丽莉介绍道,目前,该项目已实现从小试到中试的工艺转变,并成功完成3次预BE试验。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实施重大创新任务揭榜攻关,围绕产业难题组织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是呼和浩特市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科技“突围”的一大利器。2024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国家战略与优势领域,以“点位+团队+企业”的模式,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挂帅,顶级专家团队领衔实施12个市本级“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涵盖生命健康、前沿材料等领域。这些项目将协同创新,助力首府产业突围,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蓄能。

签约的这12个“揭榜挂帅”项目也是科技“突围”工程的重点示范项目。“我们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先进,从‘五大领域’‘九个方向’现实需求出发,从‘起跑即领先’的要求出发,汇聚区内外高校院所的人才创新资源,将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助力首府产业创新突围,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说。

深化合作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下,我们与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用合成生物学与发酵技术,对透明质酸钠和酵母菌菌株进行选育改造。”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程海荣教授介绍道,此技术革新传统工艺,提高产量,尤其酵母细胞高密度发酵技术显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这是呼和浩特市与上海交通大学“校地合作”的典范。自2020年合作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成效显著。目前,已引入38位专家,推广17项成果转化项目,与30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推动19项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打造四大领先研发平台,涵盖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配套公共分析检测评价平台。同时,吸引培育52家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25项。

上海交大程海荣教授(中)与金河生物研发人员进行现场技术交流

大潮澎湃风帆劲,首府乘借东风启新程。呼和浩特市凭借产业场景优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度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与海淀区构建两小时创新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成功落地,实施京蒙协作成果转化项目65项。同时,建立健全“长三角”联合成果对接机制,与浙大、上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上海市科委建立“成果+需求”对接机制,支持本市科技创新主体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20项。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完善做实呼包同城化发展机制,推动两市校企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借助北京等地的资源优势,在创新领域开展了深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共建研发和产业‘双向飞地’,为我市创新发展赋予强大动能。”李孔燕说。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在“点”上突破,抓好科技“突围”重大项目,持续在“大科学装置+产业基地”“技术中心+产业基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等模式上发力,以实际需求为切入点,积极组织推动重点领域平台项目协作,对接引进人才与成果,强化与北京等地的创新联动,全力以赴推动“双向飞地”模式向纵深发展,持续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