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短短5年多,三亚这个园区弯道超车的“速度密码”是啥?

   2024-06-27 海南日报
40
核心提示:近日,海南日报在头版推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破解崖州湾科技城“速度密码”①探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速

近日,海南日报在头版推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破解崖州湾科技城“速度密码”①探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速度密码”聚焦崖州湾科技城如何集聚高层次人才。以下是版面图和报道全文↓

《海南日报》(2024年6月24日头版版面图)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坚持科研先行、引才培才,集聚高层次人才超2600人

弯道超车抢人才

编者按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陆海空”三大科创高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使海南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5年来,紧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个着力点,系统谋划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扎实推进产业培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崖州湾速度”,成为海南自贸港“向种图强”“向海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主阵地之一。海南日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探寻其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速度密码”,敬请关注。

崖州湾科技城,最让人惊叹的是“速度”。

短短5年多时间,这个基本上从一片荒草中起步的园区,盯准南繁、深海产业链布局,在投资、人才、科技、产业、城建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可谓月月有变化,一年一大变。往往让来过的人耳目一新,让头一次来的人大吃一惊。

——崖州湾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平台入轨运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8家头部科研机构、10个院士创新团队、14所知名高校先后入驻,汇聚了3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

——11471家科技型企业抢滩落户。中国种子集团、国投种业、招商局集团、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纷至沓来,围绕种业、深海产业链正加速生成,累计营收达952亿元。

——182个固投额突破500万元的项目快速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三角梅科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一座环境优美的先导科技新城正在崛起。

而最让崖州湾科技城看重的高层次人才,则从建设之初的13名,跨越式增加至2600多名。坚持科研先行,使得科技城发展有了立城之本,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则使崖州湾科技城高速度有了坚实根基。

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观察热带作物植株的生长情况。(资料图)

舍得投入 搭建平台

汇聚4个国家级平台和30个省部级科创平台

在科技城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对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人力产业公司副总经理蔡振飞而言,是自己入职首日徒步2小时去购买电动车。

“园区刚开始开发建设时,路不通、车不来、超市、医院、学校也难觅踪迹。”蔡振飞感慨道。

科技城所处区域是三亚市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区域之一,彼时公共设施规划数量不足,城市功能极不完善,距离满足本地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形成招才引智的城市吸引力。

“园区建设初期,发布的招聘岗位一周最多只能收到10份合格的简历,有的岗位半年都招不来人,2019年园区人才奖励只有2人申领。”科技城管理局人才发展部部长郭东亮回忆道,“有时人好不容易来了,看一眼园区环境,掉头就走。”

科技城突出“科技”标签,渴求的人才大多是稀缺的科技人才。这让引才工作难上加难。

“园区缺乏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教育机构,更缺乏高层次、领军型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需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实现‘弯道超车’。”郭东亮认为。

如何做?科技城积极融入国家科技战略,用好“三度一色”优势,坚持科研先行,筑巢引凤。

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城积极打造一批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开放共享的重大科创平台集群,谋划建设83个政府投资科研平台,着力发挥各平台创新核心节点作用,促进科研要素集聚发展。

“要在短时间内突破‘科技沙漠’‘科研配套空白’的先天不足,必须要舍得投入,尽快培育承接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运行的能力。”科技城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林海说。

2023年,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顺利完成国际会议的首秀,赢得国内外参会者交口称赞。这背后,是科技城在平台打造上下足的“绣花功夫”。

“深水试验水槽主要进行模拟海洋环境试验,是很多科创平台共有的装置,但这个平台的每个水槽都不同,如5号楼水槽在110米的长度范围内整体不均匀沉降小于3毫米,4号楼水槽侧壁及池底均设置复杂的反力架……”爱较真、勤钻研,林海带领一群南繁深海科技“门外汉”,快速成长为业内行家,精准推动一个个高标准创新载体建成投用。

短短5年多,园区汇聚了3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其中崖州湾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平台快速入轨运行;全球最大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等一批高标准创新载体建成投用,南山港、深海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为数十家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测试等服务。

“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建设项目已汇聚18支科研团队,先进的设备吸引不少教师把实验从北京转来海南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说。

如今,科技城“国际研发之城”建设提速,仅2023年纳统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已超25亿元,新增授权专利数增长49%;各主体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8项;以30多家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先企业为主体的国际合作项目布局基本形成……创新引擎点燃,产业蒸蒸日上。科技城注册企业1147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省前列,中国种子集团、国投种业、明阳智能等一批知名企业抢滩入驻,吸引优质产业、科研人才纷纷融园入城。

政策支持 引育并举

与41名院士开展长期合作

引入14家高校院所培养青年人才

自1983年开始踏上崖州湾这片热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前年年追光逐热、南下育种。每年的停留时间,从数月到如今的全年。

“以前是为南繁科研来,现在为南繁硅谷建设留。”钱前自诩为“新海南人”,如今已是驻琼全职院士,担任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三亚崖州区南滨居白超队的“院士村长”。

5年来,科技城坚持高标准完善科研配套,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导入“国家队”企业的“大资本+大产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的“大项目+大团队”纷纷进驻,设立10个省级院士创新平台,41名院士长期与园区开展合作。

“大咖”来了,青年人才也快速汇聚。

用好“海南专项”支持政策,科技城先后引入浙大、上海交大等14家高校院所,在园区创新探索“大共享+小学院”实践,50余门次公共基础课可以在不同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开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探索“订单式”培养,累计培养的4680名“海南专项”研究生,正成为种业、深海科技创新储备的高水平人才资源。

如今,科技城设置的7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1个专家服务基地,累计招收了217名博士后,来自缅甸、主要研究热带棕榈作物的尹敏慧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她凭借优异表现入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崖州湾实验室的博士后,今年她开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参与的10篇论文先后在SCI发表。

“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有一流的产业、高校、研究机构,还有系统性的引才、聚才、培才政策。”尹敏慧对科技城的创新创业环境感受深切。

引才聚才,关键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2019年以来,科技城设立10余个多院校联合攻关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人员有重大项目共研的机会;

联合省科技厅设立海南省科技计划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联合项目,立项支持198项,自主设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菁英人才”科技专项,立项支持185项;

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出“崖州湾杯”“雄鹰计划”等创新创业培养项目,全国首创科企“揭榜挂帅”模式发布种业“卡脖子”攻关课题,探索建立“先投后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为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提供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科技城系统制定园区人才政策,建立“分类标准+专家评审”人才评价体系;以“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协同模式,设立“珠崖毓才院”人才培养项目,搭建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5·13人才日”系列活动,形成人才礼遇文化;“城小二”专属服务,建立人才服务台账、院士对接台账,高效解决各类高层次人才“急难愁盼”问题;人才“生命周期”事项施行“一站式”审批,创新场景式、不见面、无纸化、掌上办等办事模式,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聚才培才,科技城以打造海南自贸港科创高地为主线,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让人才扎根成长。”林海说。

完善配套 园区焕新

产城融合182个项目快速推进

吸引超2万人入园就业

拿着身份证,彭军指着住址一栏,笑着说:“科技城大社区的,我也是海南人了!”

把家安在科技城,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新选择。留下他们的,是科技城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变化。

人气加速聚集——曾经闲置的地产项目成为了企业办公室、科研实验室,产城融合182个项目快速推进,园区就业人才从创办之初的数百人发展到如今的2.12万人,愈来愈多的新面孔带来了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

环境大幅改善——断头路、断水电成为历史,免费的人才公交让出行“不再难”;园区首个党建书吧、文化客厅、无人超市、健身房、电影院、商业综合体等多个“第一”相继投用,科技城生活更加便利;党建引领举办崖州湾国际大师讲坛、萤火虫音乐派对、健身课程等系列活动,科技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配套建设提速——区城融合加快,引进南开、世外、寰岛等学校,学位从无到突破万个;以人才公寓、安居房和公租房为主,商品房、社会租赁房为辅,人才房从零到超过万套;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三甲综合医院从无到建,园区综合配套短板逐步补齐。

“从企业用房、人才公寓申请,到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园区都拿出了实打实的举措,大家现在都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飞(海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天翼说。

从“以食引鸟”到“造林引鸟”,围绕人才需求去改变园区生态,完善配套措施,科技城全力引来人才,留住人才。林海透露,今年科技城力争新增就业人口5000人,营收争取突破500亿元。

人才与园区双向奔赴,促成科研链之“进”,也巩固了产业链之“稳”。一张以“园区”之名构建起的人才引育网络正在崖州湾畔聚势蓄能。

短评

拼人才就是拼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从一片荒草中起步,短短5年多在科技、产业、城建等各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成为我省重要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城何以“弯道超车”?其中一个关键,便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大量集聚。

38家头部科研机构、10个院士创新团队、14所知名高校先后入驻;11471家科技型企业抢滩落户;高层次人才从建设之初的13名增加至2600多名……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科技城强劲的人才聚集效应,是科技城拼政策、拼环境、拼优势等“抢人才”的不懈努力。

科技城为何能吸引大量人才聚集?

拼事业高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城围绕南繁、深海科技发展等国家所需、海南所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打造了一批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开放共享的重大科创平台集群,为各类人才施展抱负提供了高起点、领先的国家级平台。

拼支持力度,科技城立足资源禀赋,不仅有自贸港政策优势,而且在引才育才上,主动给政策、搭平台、建机制、育产业,肯下功夫、舍得投入。一系列大力度支持举措,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优越环境。

拼服务温度,以情留人。“城小二”专属服务、人才服务台账、从零到超过万套的人才房……科技城用心用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形成了人才集聚磁场效应。

崖州湾科技城5年蝶变,是海南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加快建设自贸港的缩影。相信,在这种磁场效应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海南、爱上海南,在海南激扬情怀、担当拼搏,为自贸港建设增添蓬勃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