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40余口养殖外塘水波荡漾,被划分为种鱼、繁育、育成、生物饵料等区域,循环水系统持续运作。5月21日,走进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的陵水晨海种业有限公司水产南繁苗种项目基地,占地300亩的园区如同一个生态型花园。
就在几天前,这里进行了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科技项目——《金鲳“晨海1号”新品种“海陆接力”养殖模式示范推广》的现场测试。“海上育种、陆地育苗、再到海上养殖的‘接力’模式,更适合这一新品种的生长特点。”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海水产)科研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杨扬介绍,3年前,晨海水产自主繁育的金鲳“晨海一号”获得新品种证书,与普通金鲳鱼相比,该新品种不仅生长速度提升30%至40%,而且一年能够养殖两季。早卵的优势使其备受市场青睐,今年已售出6000万余尾。
晨海水产有着完善技术体系和完整产业链,一直将科技兴渔,打造种源自主可控的水产“中国芯”作为目标。陵水地处北纬18度,水温适宜、有机质丰富、热带海水鱼类繁育历史较长。晨海水产选择将水产南繁苗种基地落子在此,成立了陵水晨海种业有限公司。
记者来到该公司水产南繁苗种基地的检测实验室时,几位技术人员正在透过显微镜观测石斑鱼鱼苗的生长状况,使用便携B超机检查亲本鱼体卵巢发育情况。
把科研中心建在水产基地,研产紧密结合,可见水产种业十足的科技含量。
在藻种室内,绿色液体在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不断流动,培育出的二级藻种液体投喂给活体生物饵料,再供鱼苗摄食。“通过不同的微藻组合,我们可以打造鱼苗的‘全价奶粉’,为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杨扬说,此外,微藻还可以直接投放至养殖环境中进行光合反应生成氧气,也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氮和磷,维持养殖环境的动态平衡。
推开微生物实验室的门,一排排试剂瓶里装着红色、黄色、紫色的液体。“这些都是水产中常用的多种益生菌,也是生态养殖的‘全能护卫’,功能非常广泛,对鱼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杨扬拿起一瓶紫红色的液体向记者展示,“这就是紫硫光合复合菌,能够促进水质净化。”
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水产育种和水产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基地的综合实验室里,一台基因服务器存储了11个水产品种的基因图谱,“通过对基因组信息的解析,可以了解生物的遗传特性,据此进行基因组选育和分子育种实验,从而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水产新品种。”杨扬说。
借助林浩然、包振民、刘少军等院士团队和20多所海洋科研机构的力量,晨海水产走在海水鱼类保引育繁选推一体化生产与科研的前沿。当前,晨海水产结合市场所需,不断开展海水鱼新品种选育,先后突破52个海水鱼类品种人工繁殖技术,石斑鱼、金鲳鱼、银钱鱼等多个品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热带海水鱼鱼卵年产量全国市场占有率约20%,年产商品鱼约1万吨。
作为晨海水产育种育苗的重要基地,下一步,陵水晨海种业有限公司将集成最新海水鱼类苗种繁育先进技术,建成集科研创新、科普教育、保引育繁选推、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型基地,力争成为水产种业振兴的“标杆项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