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海口以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赋能 种养产业向“新”

   2024-08-05 海口日报
30
核心提示:8月3日,艳阳高照,走进琼山区甲子镇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小龙虾在稻丛中来回爬行,在田间觅食。一幅“

8月3日,艳阳高照,走进琼山区甲子镇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小龙虾在稻丛中来回爬行,在田间觅食。一幅“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稻虾共生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海口立足“特”字挖潜力,不断提升种养规模,做强做优绿色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热带农业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养殖业向“新”提“质”,以特色养殖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农户持续增收致富。

琼山区甲子镇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全貌。

科研赋能生态综合种养

去年11月,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冬梅的指导下,海口大塘园景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大塘村内113亩沙石壤撂荒地进行改造,在稻田里投放了小龙虾种苗。

王冬梅隔三岔五就要到大塘村查看小龙虾的长势。“稻虾共生是种养双赢的立体循环模式,海南温度高,稻田里这些1.5米左右高的巨型水稻相当于给小龙虾打上一把‘遮阳伞’,为它们遮阴降温,让它们生长得更快。”王冬梅说。

在琼山区甲子镇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刚刚收获的小龙虾。

走进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记者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小龙虾育种育苗实验室,只见一排排养殖箱上均配有单个水龙头。“这是我们特意为小龙虾配种打造的‘婚房’,接下来将在这里对引进的种虾进行培育,本地培育出的小龙虾苗更加适应海南的气候、水温、光照,今后就不用从外地进虾苗了。”王冬梅说。

今年2月,大塘村的小龙虾发挥了冬季抢先上市的优势卖上了不错的价格。近期,该合作社在琼山区的支持下,在大坡镇租下242亩撂荒地,进一步扩大稻虾综合种养面积。

不同于小龙虾的“食用价值”,观赏鱼竞逐的是“美丽赛道”。在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由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顾志峰带领学生建起来的一处小型水产基地内,黄斜纹、宝蓝鹦鹉、孔雀鱼、金波子等各类漂亮的观赏鱼游弋在鱼缸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琼山区甲子镇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冬梅(中)在查看小龙虾生长情况。

“美仁坡村生态良好、湿地资源丰富,交通也比较方便,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引领,无论是观赏鱼、食用鱼、还是鱼菜共生、庭院水景,都是一个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我们将以科技赋能深耕特色水产养殖,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顾志峰对未来充满信心。

致富能手“领跑”特色养殖

近日,美兰区三江镇上云村海南鸵鸟基地内,不时传来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循声望去,孩子们手里拿着长长的甜象草正在喂食高大健壮的非洲鸵鸟。近年来,上云村引进并建起海南鸵鸟养殖基地,以特色养殖项目吸引人气,打造农文旅产业项目,促进村庄发展村民增收。

美兰区三江镇上云村海南鸵鸟基地养殖的非洲鸵鸟。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想“跑”得快,离不开致富能手“领跑”。因看中鸵鸟养殖发展前景,2020年,创业青年张博博经多番考察,最终选择在上云村启动海南鸵鸟基地项目建设。随后,张博博引进了20多只非洲鸵鸟成鸟,经过观察了解鸵鸟的习性、喜好,再引进雏鸟进行养殖,经过不断摸索实践,解决了雏鸟成活率低这一难题。

目前,鸵鸟基地养殖非洲鸵鸟种鸟150余只,年出栏非洲鸵鸟苗1万只;澳洲鸵鸟种鸟100余只,年出栏澳洲鸵鸟苗5000只。张博博算了一笔账,每只鸵鸟除去种苗和养殖成本,一年下来达到出栏条件后,可产生约2500元的利润,整体收益比较可观。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廷跃表示,下一步上云村将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帮助鸵鸟基地面积从目前的50亩扩建至150亩,并持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集游玩、研学、餐饮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项目,以特色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美兰区三江镇上云村海南鸵鸟基地,工作人员展示的鸵鸟蛋。

同张博博一样,对特色养殖项目情有独钟的还有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返乡创业村民麦才兴,他选的创业品类是肉鸽。2018年,麦才兴在“北漂”时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返乡成立了海口胜吉养殖专业合作社。“鸽子营养价值高,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餐饮行业也推出鸽子多元化食用方法,鸽业养殖销路和效益都比较可观。”麦才兴介绍。

在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委会仁台村海口胜吉养殖专业合作社鸽子基地里养殖的鸽子。

据介绍,为充分发挥致富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村集体公司和麦才兴共同出资,将新建一个现代化的养鸽基地,引导村民通过认养、劳力入股等方式加入肉鸽产业中。

“小特产”成就“大产业”

近年来,在培育热带农业产业体系方面,海口按照“稳种植、强渔业、优畜禽、补林业”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农林牧渔业占比。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68.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畜牧业37.33亿元,增长13.8%。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是海口特色养殖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海口积极发挥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

8月3日,走进美兰区文昌鸡现代农业产业园屠宰加工中心,只见一只只活鸡经过脱羽、清洗、分割、装盘等20余道自动化工序后,被制成种类繁多的产品,让岛内外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

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丽告诉记者,去年正式投产运营的屠宰加工中心总投资约1.2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屠宰加工文昌鸡3000万只,预计可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1500余户。

据了解,海口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级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多家畜禽相关企业获得补贴,其中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入选海南文昌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范围,自2021年以来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海南博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海南省特色畜禽养殖奖补资金1300余万元,海口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生猪贷款贴息支持400余万元。

下一步,海口将结合市场需求和各村实际,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为养殖业提质增效,将养殖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让农村经济旺起来、村民产业活起来、美好生活富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