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应如何打好翻身仗?昌江黎族自治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昌江是一座“因矿而生”的县城,矿业开采已有多年历史。长期以来,昌江工业“一业独大”,占据全县GDP 65%以上,铁矿、水泥两大支柱产业撑起大部分经济份额。
然而,逐年开采,让铁矿资源保有储量逐渐减少,同时,水泥产业的增长难以维系,2011年,昌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面对经济结构迫切转型的问题,昌江转变发展思路,从“黑色”到“灰色”转向“绿色”“蓝色”领域。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昌江的转型卓有成效,产业结构更具韧性,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稳步向前。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2.8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速尤为亮眼,增加值54.82亿元,同比增长13.5%。
2023年,昌江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85.8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7%,万元GDP能耗1.309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3.6%,完成省下达能耗强度目标任务。全县清洁能源发电量108.2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1%;全县用电量27.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
在转型之路上,昌江都做对了什么?
做好创新大文章,顶层设计激活创新潜力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近年来,走在转型路上的昌江“科技创新”的氛围渐浓,以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近期,昌江印发《昌江黎族自治县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该《措施》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省级研发机构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10条措施。
其中,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对再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省外整体迁入昌江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对首次纳入海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对再次入库的海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励。
近年来,为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昌江全面推动科研强企方针,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政策咨询、重大决策、评审评价。2020年以来,昌江先后出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以超常规手段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促进政策,从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建设、财政资金引导等方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2023年,昌江打赢科技翻身仗,实现“四翻番、四突破”目标,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技术合同交易额、R&D经费投入分别增长224%、16.42%。海南核电入围中国质量奖受理名单、获评QC国际赛事七连冠。挂牌成立科技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核电技术发明获得海外专利认证。
响应“双碳”号召,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昌江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做强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利用传统工业强县优势,积极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
近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的主控室正式启动,标志着“玲龙一号”的系统设备进入安装高峰期,引发全球关注。
“玲龙一号”是多用途模块式小型核反应堆的别称,2021年7月13日在昌江核电现场正式开工,是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堆,也是中核集团继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后的又一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根据计划安排,“玲龙一号”将于2025年年底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满足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不仅能以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还将以先进反应堆技术的示范效应,推动世界核能的发展。
未来“玲龙一号”在海南核电的成功应用,意味着安全智能的模块式小堆将推动中国在世界核能领域率先突围,成为中国制造及原创科技品牌又一张世界级名片。
为了打造“世界级名片”,“东道主”昌江尽地主之谊,围绕园区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
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是省级产业园区,按照“一园四区”布局,下设核电关联及新材料产业先导区、太坡“零碳”制造及科创服务区、叉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及核电现代海洋产业试验区。该园区以“管委会+专班+产投公司”运转机制,依托海南核电,强化和中核集团、华能等央地合作,推动主导产业项目落地。
截至今年5月,园区入驻企业157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家。投产工业企业32家,其中海南核电、海南矿业等规上企业17家,工业生产总值达103亿元。该园区先导区已建、在建及新建道路项目共9条,道路总长约7.5公里(已完工3公里,在建及新建4.5公里)。
受益于具有价格优势的绿电和热能,同时依托昌江完善的工业链条,昌江兴起“投资热”,多个重大项目在此如火如荼展开。
2023年,昌江项目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1.82亿元,同比增长40.9%,高于全省39.8个百分点,年度内累计投资增速全省排名第一。谋划生成总投资222亿元的储备项目,开工建设40个项目,竣工投用44个项目。出台产业项目招商奖励等政策,招引项目个数增长71.4%,推动项目落地率达75%、开工率达41.7%。
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项目落户昌江,是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中的一个重点子园区,也是产业园的重要标志性项目。该项目去年12月动工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6000万元。预计今年底,一期一阶段生产线将投入运营,年产量可达到6000吨电池级碳酸锂。整个项目占地约889亩,计划在五年内总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8万吨碳酸锂的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将达到88亿元。
夯实绿色发展底色,矿山之上见青山金山
近年来,昌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让县域内多座昔日裸露的老旧矿山脱下“旧黑衣”,披上“绿色新衣”,夯实绿色发展底色。
石碌铁矿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始建于1939年,总面积60平方公里,铁矿储量约4.6亿吨,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2017年,从大规模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2018年至今完成复垦绿化面积超1048亩,人工植树近138万棵。
昔日黑灰矿山,正在被茵茵绿植环绕,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悠久的矿山文化成了石碌铁矿的“第二矿山”,“隐藏宝藏”等待开发。当前,石碌铁矿有2个在建文旅项目,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和石碌铁矿文化中心项目,矿山正在开辟旅游公路和登山步道,其中旅游公路主干道路预计全长11公里。
昌江还申请了海南石碌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开发项目专项债券,投入3.9亿元加快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石碌国家地质公园将分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区、人文景观区、综合服务区4个区域,目前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正在建设中。
此前,三狮岭V2矿山遭到非法开采,山体大面积裸露、水土不易保持等问题突出,是远近闻名的废弃矿山。2020年以来,昌江创新探索实施“生态+经济”模式,通过综合治理,让这座矿山裸露山体成功实现大面积复绿,396.85亩矿山旧址重获绿化新生,矿山植被覆盖比例从治理前的不到1%恢复到了现在的95%以上。
此外,昌江还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矿山修复新模式,让政府少花钱、企业有钱挣、农户有收益,实现矿山生态治理成果管护常态化和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