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教育科技合作又有新动作!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牵头签下3份合作协议——
与3对粤港高校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开展深度科技合作的工作计划》,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合作重点聚焦科技和人才发展,3年总投入经费将近2.7亿元。
省科技厅出手“牵线”3对6所粤港姐妹高校,有哪些考量?此次粤港高校合作有何特殊意义?
3个关键词
此次签约是广东首次与粤、港两地均有校园的合作办学高校一同签署三方协议,支持两校的深度合作。
根据工作计划,2024至2026年期间,省科技厅、香港高校及对应的合作办学高校将以“1+1+1”联合资助形式,三方每年各投入1000万元。也就是说,每对粤港姐妹高校每年将共同拥有3000万元经费,形成种子资金池。
在此基础上,粤港高校将发挥“一校两园”、国际化办学等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带动粤港两地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和产业的全方位合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从具体合作内容来看,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首先是“平台”。3对粤港高校均提及,两校团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在两校优势领域探索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比如港浸大和北师港浸大的合作研究项目,将重点覆盖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及跨学科应用等策略性领域。
其次是“项目”。开展合作后,粤港高校将联合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具体而言,省科技厅将向3对粤港高校开放申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让对应的粤港高校联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建制化研究,攻关重大技术难题。
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才”。粤港高校将共享高校品牌,联手为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尖端人才。
此外,港中深、港中大还透露,两校将探索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分论坛及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港浸大、北师港浸大则表示,将与省科技厅联合举办研讨会、联合学术年会等。
“这是广东发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主动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认为,本次签约进一步推动了粤港两地高等教育的“双向奔赴”,将促进两地达成紧密型合作,并带来更多粤港科研人员跨境交流的利好。
合作何以达成?
为何此次签约能够得以顺利落地?概括来说,是既“有必要”,也“有条件”。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其中明确提到,要支持大湾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在粤港澳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同时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这样的三方合作并非“心血来潮”。
一方面,在大湾区内开展跨境科研,已有相应政策保障,也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2019年,广东“科创12条”就明确提到,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可牵头或独立申报,项目资金可直接跨境拨付到港澳两地的单位账户。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也分别出台政策推进跨境科研物资自由流动。
另一方面,此次三方合作所锁定的粤港“姐妹高校”,既有“一校两园”的天然优势,也有长期打下的合作基础。
目前,粤港合作高校大多强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师资水平、课程质量、学术规范等方面均保持一致。例如,此前港中文与港中文(深圳)就开设了大湾区首个深港两地校园修读的双主修本科课程,学生在深港两地校园轮换上课和实习。
这种“一校两园”的天然优势,让两地之间的交流得以“自然丝滑”。
借由这种天然优势,校园间的合作也不断衍生出新的模式。
其中,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设立“20-20联合研究专项”,更是高校自主推进合作方面的代表性探索。
去年,“20-20联合研究专项”正式提出,支持合作团队联合启动一批前沿技术研究课题、联合申报一批国家重点重大专项、联合推动一批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共同培养等。
征集期间,该专项收到两校联合团队共100份申请,超230位教授参与,合作项目覆盖新材料、可持续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据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大大调动了两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积极性,也推动了两地的科研人员交流。
“这也给了广东一定启发。”陈先哲认为,如今省级层面的力量加入后,由省科技厅牵头、统筹,支持3对粤港高校联手共进,必将为粤港高等教育的深度、切实合作“再添一把火”。
两个新趋势
粤港两地高等教育各领域的合作也由来已久,近年更是互动频频。那么,此次合作与以往有何不同?
从合作方式来看,三方通过共建种子资金池,“真金白银”地投入经费、“真材实料”地推进省级项目课题。同时,这些经费还将用到联合培养学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引进高端人才等多方面,全方位覆盖教育、科技、人才合作。
陈先哲表示,在省科技厅牵头下,两地高校以项目合作为牵引,将比过去组建高校联盟等合作形式,更突出了粤港高校合作的实质性内容,方向更明晰、落地更有效。
“各方在合作中都有实质性投入,而非政府单位直接提供资金。这样一来,各方在主动性、权责性等方面也能结合得更好,更有‘主人翁意识’。”陈先哲说。
另一方面,这也是粤港两地探索政策衔接新机制的重要尝试,将集中释放出大湾区对教育、科技、人才合作的新痛点、新需求,值得高度关注。
正如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所言:“该合作成功结合了粤港两地的资源优势,可以促进更多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协作项目产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尖端科技和应用问世。”
总的来说,此次三方合作至少透露了两个新趋势:大湾区科技发展需求越来越旺盛,呼吁政府和高校相向而行、协同发力;同时,粤港两地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需要走深,也需要走实。
此外,在陈先哲看来,此次三方合作或将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可为未来广东政府、粤港澳高校之间形成更顺畅的合作模式提供参考,以点带面辐射更多粤港澳高校参与。
“当然,这类合作也可以不局限于面向‘姐妹学校’,建议未来让更多广东高校参与进来,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陈先哲说。
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粤港两地合作打开新局面,将结出怎样的果实?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