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荆门:驻足回望山水秀 踔厉奋发再启航

   2022-01-10 荆门市科技局
35
核心提示:2021年,荆门市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技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3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4

2021年,荆门市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技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3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4.9%,高新技术企业可达370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18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40亿元。  

一、聚焦聚力荆楚科创城建设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荆门市委、市政府成立荆楚科创城建设指挥部,书记、市长任指挥部指挥长,明确一名市委常委专职负责科创城工作。

二是理清总体思路。制定了《荆楚科创城建设总体思路》,明确了荆楚科创城建设的工作思路,委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编制完成《荆楚科创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并召开发布会。

三是深化市校合作。启动实施第二轮市校合作,目前共与8所在汉高校签订23项合作协议、共建协议。加快推进武汉理工大学技术转移荆门中心、荆门·湖北工业大学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荆门·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荆楚理工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目前4个共建平台服务专家团队均已入驻并开展工作。

四是加快工程建设。科创社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14亩,总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科创社区项目人才服务中心一期已完成主体工程,可提供人才住宅546套、人才公寓306套;科技研发中心一、二、三组团主体工程已完工,可提供办公面积约8万平方米,整个项目计划2022年6月底完工。

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对3个市校合作平台,每年分别安排100万元工作经费和400万元科研经费。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入驻荆楚科创城的若干政策意见》《荆楚科创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荆楚科创城人才公寓租售管理办法》《荆楚科创城(核心区)封闭运行指导意见》等“1+3”一揽子支持政策。

二、聚焦聚力构建平台

一是建好区域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一国三省”高新区建设,2020年度荆门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53名,较上年度再上升5位。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多次赴科技部汇报。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循环农业”主题,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

二是建好共性技术平台。支持长城汽车、格林美、新洋丰、亿纬动力等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联盟,荆门全市申报省级领军企业产业创新联合体共8家。

三是建好企业研发平台。加快构建“大中型企业有研发中心,其他规上企业有固定合作科研院所,小微企业有固定指导专家”的技术支撑体系,申报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25家。

四是建好孵化加速平台。大力支持双创基地、社区、园区发展,荆门全市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24家,在孵企业581家。

三、聚焦聚力优化环境

一是加快创新人才培育。制订《荆门市选聘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工作实施方案》,一次性从武汉理工、湖工大等高校聘任15名专家担任科技副总,组团式柔性引进105名院士专家、15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去荆门市挂职服务。组织12家企业项目申报省级双创战略团队。累计获批省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湖北专项”计划12个。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组织400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农村,《谋深谋实科创工作》《荆门市选准管好用活400名科技特派员》被省委信息综合专报采用。

二是推进科技服务事项改革。大力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今年钟祥市农商银行向湖北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440万元,实现专利权质押贷款破冰;全年共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15次,有241家企业提出融资需求,银行实际投放22.73亿元。狠抓惠企政策兑现,对认定类惠企奖补实行“免申即享”,兑现科技惠企政策2455.69万元,惠及企业127家。

三、聚焦聚力主体培育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十二条”,调整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开展“走遍高企”行动,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建设,进行重点培育,目前入库企业已达到300多家。预计全年高企数量可超过370家。

二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依托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梯度培育,预计全年可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18家。

三是实施“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全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达到27家(国家级6家),省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139家(国家级1家)。

四是实施产业链“强链”延伸工程。实施主导产业链链长制,确立汽车、通用航空、电子信息等12条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五、聚焦聚力成果转化

一是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行动。精心制定供给、需求、应用“三张清单”,建立供给清单518项、需求清单212项、应用清单78项。会同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科惠网专家市州行”企业高校双向走进等系列活动。

二是做强做优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固润科技、美辰环保2家企业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森科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获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三是抓好科技项目“揭榜制”工作。出台《荆门市科技项目揭榜制试点工作方案》。荆门市与省科技厅联合举办“鄂来揭”揭榜挂帅荆门专场活动,5家企业的技术需求被10所高校院所认领,目前4家企业已与高校正式开展合作;金汉江等4家企业被纳入省科技厅2021年度揭榜制科技项目拟立项项目清单。12月23日,在武汉举行2021年荆门市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大赛,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36个团队以现场比拼的方式进行揭榜。

2022年,荆门市科技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技强省的战略部署,全域推进科技创新、全链融合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级,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行动争先推动创新突破,以责任压实促进工作落地,深入实施荆楚科创城满园、创新平台提质、创新主体扩面、成果转化增效、科技改革破冰五大工程,加快构建全区域、全链条、全主体、全要素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为奋力实现“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提供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荆楚科创城满园

2022年,荆楚科创城力争引进科创项目50个左右(其中科技研发平台10个、众创孵化平台15个、大院名校项目2个、科技服务机构10家、新经济业态项目15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汇集创新人才1000名。

全力抓好规划落地。对接《荆楚科创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出台各县(市、区)实施方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科创社区、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英赛生物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方阵人才港等一批项目建设。启动西北片区环湖科创服务赋能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武汉离岸基地等基地建设。全力开展招商引智。聚焦科技研发平台、众创孵化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大院名校、新经济业态五大重点,形成“一名市领导挂帅、一套招商专班负责、一个重点领域、一抓到底推进”工作格局。

二、创新平台提质

按照“一市一城”“一县一园”的思路,谋划推动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协同的区域创新布局,力争2022年培育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0家以上。

加快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启动亿纬动力牵头的动力储能电池实验室建设,并争创湖北实验室,支持格林美、京山轻机等骨干企业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做实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力争2022年新增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0家以上。加快孵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孵化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平台2家以上。

三、创新主体扩面

近年来,荆门市科技局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中小型企业成长、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三大行动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18家。下一步,荆门市科技局将继续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努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型科技企业—产业集群”梯次培育机制。

开展“双进”(规进高、高进规)工程,力争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以上。培育新物种企业,力争2022年入库“瞪羚”企业10家左右。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高企培育中的短板和难点,分县(市、区)、差异化组织企业参训。

四、成果转化增效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更好地推动“钱变纸”和“纸变钱”,让更多的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提升科研应用的价值。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引导入驻的高校科研活动奔着转化去、奔着市场去、奔着经济效益去。破解成果转化的堵点。深入开展“联百校、转千果”活动,实施“百亿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鼓励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建或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畅通技术交易的渠道。在科创城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分中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

五、科技改革破冰

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完善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合力攻关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机制。

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支持政策,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普惠性财政补助以及各类专项奖补政策。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鼓励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确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12%。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机制,给经费管理松绑,给项目管理放权,给科技人员减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