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襄阳市以建设“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襄阳片区”为契机,坚持从“四端”发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四个提升”,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31亿元。
一是做强“供给端”,提升科技成果供应能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今年以来,湖北隆中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7项,立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4篇。襄阳华科工研院累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湖工大产业技术研究院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81个。襄阳航空研究院落地转化5项北航科技成果、成功孵化5家科技企业,助力高新区获批国家级航空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是做实“需求端”,提升科技成果承载能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突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作用。上半年,全市注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10家,同比增长91.89%;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801家,同比增长38.54%;81家企业入选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已立项省级“揭榜”项目5个;在全省率先引入“赛马制”,立项支持的武汉理工大学“高能量密度硅基软包电芯开发及应用验证”等三个项目正由“多马竞跑”走向“双马鼎立”;面向襄阳“144”产业集群,遴选20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攻关,已与航天42所、湖北隆中实验室签订“商业航天固体动力燃料连续化制备系统、高性能特种陶瓷制备与产业化关键技术”2个项目意向委托协议。
三是做精“服务端”,提升成果转化对接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16家。发挥汉江科联网科技资源平台共享作用,今年已收集技术需求351项,科技成果2050项,促成需求对接21项,转化落地11项。举办“教授团队襄阳行”产学研对接活动和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襄阳都市圈专场暨湖北隆中实验室成果对接活动,发布科研成果1468项,现场路演项目8个,签约项目8个。
四是做优“环境端”,提升成果转化保障能力。整合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由“试验场”走向“大市场”。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襄阳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襄阳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实施细则》。用好用活襄阳“1+7”人才新政;探索在襄阳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与科创企业孵化培育试点,以新工科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人才结构优化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