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武汉市政协围绕“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进行专题协商

   2023-07-17 武汉市科技局
37
核心提示:7月5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围绕“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

7月5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围绕“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进行专题协商。

37个课题组全方位调研,形成48篇调研报告,为武汉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出谋划策。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刘丹平认为,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内容。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以东湖科学城建设为牵引,以研究型高校院所为主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高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以优化全链条服务为方向,完善创新转化支撑体系。梯度扶持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超常规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精准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入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推广人才积分制、注册制。

武汉市政协智库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北星建议,从做强创新策源能力主体、加大创新策源经费投入、推动科教资源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创新策源人才政策四个方面精准施策,全方位加大对在汉高校院所的支持协作和服务。推动高等院校强化学科布局与建设。争取国家在汉布局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逐步形成源头创新的全国影响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积极探索开展央地合作、院企合作,建立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政产学研联合支持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平台,持之以恒地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院所关注地方产业需求,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订单式留汉”。

武汉市政协常委、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建议,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抓创新的最佳突破口和着力点,提高新型研发机构质量。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多而不强”(与深清院、深圳先进院、江苏产研院、山东产研院等差距较大)的问题,建议组建由武创院牵头的新型研发机构联盟,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向全市各区布局,加快建设分院、专业研究所或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并给予资金、场地、应用场景等政策支持,打造各级政府共同投入和支持的综合性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力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权益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广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示范,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打通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发展的通道。

优势源自集群,集群体现优势。委员们提出,要立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光电子元器件、北斗导航、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合成生物、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等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加大对细分领域领先的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大力培育市场,创造需求,以应用优技术,以规模降成本,打造成果首发地、体验地、引领地。

武昌区政协建议,明确以武昌区为核心建设碳金融集聚区,支持国资平台增持中南路——中北路部分高品质楼宇物业,为低碳机构进驻预留相应空间。配合国家政策和省市部署,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欧盟碳相关机构、总部型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办事机构、业务部门或“绿色二部”;吸引碳项目开发公司、能源管理咨询机构、碳核查机构、数据公司、二级市场中介等碳市场服务机构和各类ESG投资机构入驻。

青山区政协建议,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园,打造“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大力支持青山区创建全球智慧氢能产业创新示范区,充分对接和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信誉、优势作用和丰厚资源,开展氢能产业的国际深度合作,汇集氢能赛道的优质产业项目,助力武汉打造世界级氢能典范城市。

在汉“双一流”高校,大部分布局在洪山。洪山区政协建议,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和环大学创新街区建设,大力打造创新发展载体。深入分析各高校优势专业,争取高校支持,在高校周边打造一批特色创新创业楼宇。加强对新建科技产业园区的宣传,引导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到园区创业发展。

如何推动武汉光电子产业聚集强链、如何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如何促进武汉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武汉区块链建设……政协委员们分别提出了具体建议。

“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如何破题?”委员们提议,大力开展制度性创新,持续给科研单位松绑。积极推动“包干制”改革落地,把科研自主权放归科学家。遵循创新活动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征规律,加大“容错”免责力度。持续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动力潜力。加快构建创新主体多元聚合、创新要素互融共生、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综合创新体系,推进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转化体系健全、对接国际一流水平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武汉市政协委员、洪山区政协主席刘劲松建议,创建“实体企业+高校”的联合创新体,应用“机场模型”运营管理和建设环高校中试基地。所谓机场模型,就是政府出资建设中试基地(机场),实体企业(航空公司)、高校(航空公司的联合者)、项目(飞机)、高校科技园(代政府收取使用机场租金)、投资基金(航油)参与运营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盈利性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建立技术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体系,开展相关的本科及MBA教育,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使其运行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大力加强研发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科技会展等科技服务业。

“以科技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武汉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张智建议,以“投新”“投早”为重心,营造突破性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引导股权投资机构扩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实施投资激励和税收优惠。通过“行业部门引导、专业机构组织、金融资本参与、市场主体洽谈、机构跟踪服务”的形式,对照“补链强链项目清单”“成果转化项目清单”,常态化、市场化开展对接活动,对优质项目“早发现、早支持”。另外,还要加强银行信贷对开辟产业集群新赛道的融资支持,以风险分担为依托,进一步强化金融生态建设。

民革武汉市委员会建议,强化本土投资人培育,鼓励“孵化+投资”的创投模式。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锦绣人才科技集团董事长黄春燕建议,扩大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范围,把科研自主权放归科学界。构建鼓励原创、注重长效的基础研究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增设基础研究后评估,实施国际化同行评议制,探索建立武汉产业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吸纳全球顶尖科学家。发挥人才环境指数功能,将人才环境指数作为引领优质人才资源导入的重要参考,作为产业部门投资、发展的具体指引,也作为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绩效考核的客观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