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向科技、人才、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先后荣获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单位,实现省级揭榜制项目“零”的突破,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搭平台强基础,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集聚载体。一是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为抓手,强化政策引领,加大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目前已建立襄阳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9家,襄阳市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4家,省级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实现“零”的突破。经上级部门认定的市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达到44家。二是加快培育龙头科技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值“双倍增”行动。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9家和152家,获得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60万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5.78亿元,增速16%;研发费用突破9亿元,企业建立研发机构82个,企业研发人员达2307名。三是优化提升创业孵化载体。强化政府主导,探索建立企业孵化、加速、技术服务支撑为一体的孵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星创天地5家,襄阳市级星创天地4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襄阳市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1家。
二、抓技术求突破,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一是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集聚力量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最强大脑,推进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以最全的要素保障让企业心无旁骛搞技术,一心一意抓创新。让数据多流转,让企业“零跑腿”,加大科技类奖励无申请兑现力度,2022年、2023年分别通过无申请兑现科技类奖励资金1314.5万元、1656.9万元,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发展。
三、重环境优服务,涵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生态。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的理念,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当好店小二,努力营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为企业人才搭台。举办政企(人才)早餐会,搭建市委、市政府与专家人才沟通平台,面对面听取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专家人才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话宜城发展。选派83名科经专员面向全市工业企业开展服务,近距离听取意见建议,在一线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二是为首席专家鼓劲。对在宜城市新兴产业引领企业、研发机构一线直接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专业技术水平突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荐申报襄阳市首席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