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宜昌市科技局围绕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加速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科技创新综合考评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市州优秀等次第1名,创新能力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63位、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城市”第64位。
一、“高站位”工作格局进一步凸显。做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分别召开全市科创大会、两次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和6次科技创新调度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通过专题会、现场会、赴科技部专题汇报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区域科创中心“六个一”建设加速推进。三峡实验室累计启动实施重点研发、开放和创新基金项目248项,2023年新立项启动实施了超高纯电子级磷酸、硫酸、高性能湿刻液、电子特气、光刻胶用光引发剂、高性能医用硅橡胶、羟基磷灰石等一批高端新产品项目,重点开展磷石膏无害化处置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人员达到465人;“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稳步推进,谋划项目151个,投资240亿元,已经完成投资70.36亿元。科教城建设围绕“科、教、产、城”谋划221个项目,总投资404亿元。市域创新联合体成效显著,宜都建成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枝江获建国家创新型县(市),枝江、当阳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秭归获建省级创新型县市。科创走廊合作进一步加强,以宜荆荆科技创新联盟为载体,共办活动、共享技术、共育人才。2023年全市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组织实施科技研发项目(市级层面核心技术)72项。争取到5个省级揭榜制项目金额达250万元。
二、“高水平”创新主体阵容进一步壮大。安琪、人福等11家企业入选全省高企百强,“四上”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增强。首次发布宜昌高企“五十强”。全市申报高企602家,备案559家,全省排名第三,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400家。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756家,同比增长60.7%。79家企业入库科创“新物种”企业,全市科创“新物种”企业达到137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00.2亿元,全省第3。向上争取省级支持高企发展专项资金2765万元。研发实施科技投入预算“大落实”行动,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7.54%。2022年度全市R&D经费投入达143.21亿元,投入强度占GDP比重为2.6%,超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实施“财政科技创新贷”,新增支持入库企业80家,贷款67笔,助力科技型企业融资3亿元以上。
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聚焦“3+2”主导产业布局创新平台体系。在创新平台布局上,依托龙头企业打造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研发活跃、人才集聚、示范效应突出的研发平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提高到5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实验室体系建设上,完善“实验室+行业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工作机制。安琪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农业微生物、合成生物等新技术领域加快组织协同攻关。三峡实验室年度考核排名位居全省前列(仅次于九峰山实验室,全省排名第2)并获省政府500万元奖励。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三峡库区珍稀资源植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建设论证并予以认定。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上,宜化集团与三峡大学签订共建“储能现代产业学院”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宜化集团将在三年内连续投入不低于1.3亿元,支持清洁能源、重点是储能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湖北数字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运行。8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在省级备案,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60家。新增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7家,总数达到18家,实现涉农县市区和重点农业产业链全覆盖。全市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达7家,省级创新平台16家。
四、“高协同”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加快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实施“揭榜挂帅”项目8项,加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遴选14个项目申报省第一批“尖刀”工程项目,三家企业参与项目攻坚(长机科技、三江航天、航泰科技)。壮大成果转化服务队伍,遴选建立300名优秀创业导师库,分别赴深圳、厦门举办宜昌市中级技术经纪人暨技术转移能力提升培训,新增中级技术经纪人114人。紧盯高校院所前沿科技成果,登校“门”入实验“室”,与华南、华中、华北地区重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137项,分产业链推动技术合作、项目攻关、成果转化。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出征暨对接宜荆荆都市圈活动、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创新对接会 (武汉理工大学专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会等20多场次,畅通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渠道。举办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班(宜荆荆都市圈专场),“枝江市创新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峡大学求索众创空间”等4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全市共备案认定各级孵化载体62家,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市州前列,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全市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2400余项,合同成交额443亿元。宜昌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上升位次9名,位列第43位,首次进入前50。
五、“高质量”人才队伍活力进一步提升。聚焦人才资源,打造人才流入洼地。出台《宜昌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进方案》,建立科技人才科学评价体系,为在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人才评价经验贡献宜昌智慧和力量。产教融合联动育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院士全职受聘三峡大学。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兴发集团李少平获“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称号,是全省同类地市州唯一获此殊荣者。推荐中船安谱兰江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六、“高产出”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出台《宜昌市揭榜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宜昌市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若干措施》,构建政府统筹、企业牵头、院校领衔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体系。推进实施重点“中低品位硅钙质胶磷矿绿色高效利用及耦合制备高质磷化产品技术”等三个国家重点科技专项。黑磷制备取得重大突破,每克售价最高达到5000元,实现从“论吨卖”向“论克卖”转变。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高规格举办“330”三峡国际人才日、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系列示范活动。7家企业获得“湖北科创大赛100强”称号。积极打造海外引才平台,“酵母及衍生产品(俄罗斯)国际技术转移离岸中心”在莫斯科挂牌,湖北三峡实验室新模式实践案例入选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八批制度创新成果。33家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审核备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