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堰市丹江口: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2024-07-10 十堰市科学技术局
27
核心提示:丹江口市始终围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坚持“全产业赋能、全区域协同、全方位整合、全要素投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

丹江口市始终围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坚持“全产业赋能、全区域协同、全方位整合、全要素投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构建科技创新组织保障。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引领位置,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将科技创新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尤其是自2019年丹江口启动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创建工作以来,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以市长为组长的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科经、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相关市直部门任成员单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落实、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大科技”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丹江口市科技创新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建立创新主体的梯度培育机制,制定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方案,“政府—企业—服务机构”三级联动,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路线推动企业梯度成长。2024年计划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总数突破1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以上。二是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水经济、生物医药、专用车等重点产业,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协作,积极构建多领域、多层级、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建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截至目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双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36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星创天地7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1个。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一是搭建水经济产业研究院,围绕健康功能水饮料和相关配套设备开展研发,加快建设水经济“四地”。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对接,建立政府搭台、院校创新和企业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20余家省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达成30多项合作协议。持续开展“院士专家水都行”活动,先后邀请62名专家教授来丹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解决了13个主导产业技术共性难题。三是知识产权工作站实现地域全覆盖。全市挂牌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8个,实现了十堰市首创“融站入所”全覆盖。先后出台了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促进专利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20多项制度,全市累计获得专利达到2243个,其中发明专利54个,申请国际专利(PCT)1个。 

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对企业成长、对产业发展、对人才培育全覆盖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专项政策,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023年统筹安排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经费超过4亿元,科技支出占一般公用预算支出比重达7.78%;其中每年安排技改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二是加速释放人才活力,推行柔性引才模式,深入实施“技兴水都工程”“青年企业家培育工程”等专项引才行动,组建科技创新六支队伍,打造高层次人才洼地。先后柔性引进院士专家62人,获批市级领军人才6名,建设“双创”战略团队5个,先后争取省级“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专家75人来丹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