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科创引领打造新时代改扩建品质工程

   2024-05-31 南方日报
41
核心提示: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下称“深汕西改扩建”)全长约146公里,由广东交通集团投资建设,2019年底正式动工,全线按照双向8车

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下称“深汕西改扩建”)全长约146公里,由广东交通集团投资建设,2019年底正式动工,全线按照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进行改扩建,预计于2024年建成通车,是目前广东省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建设过程中,深汕西改扩建紧扣“智造深汕,引领扩建”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建设,积极研发推广“十大全国首创技术”,推动了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探索出一条以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新路径,为新时代高速公路更高品质的改扩建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智慧样板”。

“目前,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将锚定今年具备通车条件的目标,坚持科创引领,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智能建造和智慧管控水平,加速催生高速公路改扩建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项目总工程师邱志雄说。

智能智造  

力推效率与品质双提升

在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TJ9合同段,小型预制构件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正在24小时持续生产构件,这是深汕西改扩建项目研发并应用的“十大全国首创技术”之一。

流水线上,各功能区之间通过信息流智能联接,自动布料、振动成型、翻转振动脱模及机器人码垛等操作环节一气呵成,整个生产过程完全自动化,产能比传统方式提升5倍,展现出智能制造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领域塑造的新优势,工程建设在速度、灵活性和质量方面都实现了飞跃。

除小型预制构件全自动生产线外,项目还实现了多条全国首创生产线,包括基于大型振动台无人工振捣技术的桥梁预制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显著提升梁板建造效率与质量;公路隧道钢拱架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实现工字钢“无人化”生产;沥青路面集料智能精加工生产线,实现路面集料工厂化高标准自加工和全线资源配置的高效化;采用单洞四车道山岭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实现隧道安全快速建造……一大批引领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在项目中涌现,极大推动了广东改扩建项目建设水平及相关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发展。

与此同时,深汕西改扩建沿线所经区域断裂构造复杂,地质条件差,项目实施技术难度极高,智能制造技术大大推动了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攻坚克难。

如项目首创研制3台桩梁一体智能造桥机,配合研发早高强低收缩新型混凝土,辅以北斗智能定位放样、视觉识别环形智能焊接等技术,实现了像“搭积木”一样,从引孔、打桩、拼装盖梁、架设梁板等多个环节连续作业,使得项目梅陇特大桥单跨施工仅需5天,比传统桥梁施工效率提高了至少3倍,开辟了特殊工况下桥梁快速化智能建造的新高地。

“我们在项目动工时,便提出在设计标准化的基础上,要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行业智能化建造水平提升。”邱志雄说。

“广东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深汕西改扩建项目通过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智慧化建造,先进的建设理念和首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陕西交控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见维如是说。

根植绿色理念 

打造高质量改扩建绿色低碳样板

不仅通过智能制造提质增效,深汕西改扩建在建设过程中根植绿色理念,创新研发低碳智能技术,打造出新时代高质量改扩建工程绿色低碳样板。

据了解,该项目沿线土地资源紧张,旧路废弃材料多,节能减排与环保压力大,绿色节能技术、旧路材料与工业废弃料循环利用需求迫切。为此,建设者通过实现100%回收利用水泥混凝土构件、路面结构、波形护栏和路面集料100%自加工等系列措施,积极打造利旧如新、改旧换新、修旧超新“三新”标杆工程。

如今,当看到项目崭新的沥青路面,你会惊讶地发现新路面90%以上的原材料来自旧路面。建设者采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将原沥青路面材料破碎、筛分后,与乳化沥青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为路面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一技术可使路面废旧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且冷再生技术无需加热处理,还节约了燃料,实现无碳排放。

同时,深汕西改扩建还巧用清洁能源“加法”,向绿而行“碳”新路。在项目TJ10标智能预制梁场的梁板蒸养区内,建设者采用作物秸秆、林业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等具有环保性、可再生性的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进行蒸养。在燃烧过程中,生物燃料不产生残渣、不排放有害气体,极大减少了堆放煤渣等用地,降低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细节彰显品质,匠心成就典范。绿色理念根植在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穿越深圳三大蓄水库之一、东部水源工程重要调蓄水库松子坑水库路段,项目在设计阶段就采用三维可视化生态选线技术,择优选取改扩建线路,制定绿色、合理施工方案,力求最大程度降低造桥施工对水库水源的影响。并为了保护水库水源,项目还引入智能水质在线监测系统,24小时全天候“自我监测”。

在临近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梅陇特大桥,建设者自主研发的桩梁一体智能造桥机,不仅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无须修筑施工便道,不占线外用地,避免了对鸟类栖息地植被的破坏。同时,由于桥梁构件都是预制后再运往施工现场,不需要在现场进行浇筑,极大地减少了施工扬尘和噪音,守护了鸟类的生态家园。

■一线案例

积极融入“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我们从龙岗走这条小路去十里银滩,在破损路段还爆过胎,现在道路更宽敞更平坦,开车不用提心吊胆,还可以体验当地的特色农家乐,以后周末可以常来。”车主杨先生开心地表示。

深汕西改扩建项目团队的到来,让一条乡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Y871乡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是连接G324国道和惠州十里银滩及巽寮湾等著名旅游景点的重要通道。此前,该乡道三次下穿高速公路,视野效果及行车舒适性极差,一旦遇上小型刮擦事故就会造成大面积拥堵,对当地群众出行与景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本着为民建路、造福于民的初心,项目团队多次组织开展勘探设计,不断探索升级改造方案,最终决定裁弯取直,取消前两个涵洞的下穿,将原位于高速公路左侧约700米长的一段乡道整体迁移至高速公路右侧,变为与高速公路平行并进,并增大下穿弯道的转弯半径,消除视线盲区,大大减少行驶安全隐患。优化后的乡道路基宽度由6m提高到12m,可供4辆车并排行驶,为附近村民通行提供了便利。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沿线坝仔村、凌坑村等乡镇正加快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采摘游、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有效统筹了区域资源,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

此外,项目正在建设的长沙湾服务区依托本地旅游、海洋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交通+农文旅商”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新模式,建设独具海洋风格的开放式旅游商贸综合型服务区,旅客无需驶入高速公路即可通过地方路进入服务区参观、消费。服务区计划在南北区服务楼设置海景酒店,并设置亲子沙滩乐园、海上牧场、沿海设置观海吹风平台,旅客可通过步行联络通道至北区古炮台景区参观红色主题国防教育展厅。

同时,长沙湾服务区深入挖掘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设置地方产业、农产品、海产品零售商业、特色美食商铺,助力推广汕尾美食文化,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盘活周边地区发展活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助力沿线地区“百千万工程”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