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紧密合作

   2024-10-21 西安市科技局
39
核心提示:2023年,中国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13.7%。高校如何整合资源,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将科技成

2023年,中国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13.7%。高校如何整合资源,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将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度是保障。2022年3月陕西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直指束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硬骨头”。依托”三项改革”等利好政策,研究储运氢能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方涛和学生王斌创立的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走出校园,成长为近百人的企业。“我们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一个亿。”王斌说。方涛团队研究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将氢气储存在普通化学品中,解决了常温常压下高密度氢储运的难题。资本的青睐加速了方涛团队的技术转化进程,眼下,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孵化器走进了产业园。

工厂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专班主任韩娜跟方涛他们一起来查看工程进度,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眼前占地30多亩正在建设的工厂,产业转化的速度很大程度得益于学校推出的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举措。在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有这样一个办公室,来自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和西咸新区的24名工作人员和交大老师在这里合署办公,对进驻创新港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曾长期在西咸新区负责科技转化和招商工作的韩娜也把办公室搬进了大学校园。

“靠前作战,把这里作为我们工作的主战场,我们首次有效地把科创资源、教学资源和当地的产业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这样一个科技创新高地,最终赋能陕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韩娜说。在西咸新区,像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样走出创新港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还有很多,这背后离不开校地双方在“一港模式”方面的持续探索。

“一港模式”即指以“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2021年,由西咸新区打造的“春种基金”向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支付100万元投资款,帮助团队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是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赵玉清。后续在春种基金团队的积极推荐对接下,项目共取得了三轮累计三千余万元的融资及工业厂房配套支持,最新一轮投后估值近两亿元。

为了助推更多科技成果顺利“出港”,西咸新区以“投行思维”狠抓科技金融。在秦创原资本大市场设立了总规模130.55亿元的27支秦创原科创基金,资金“活水”源源不断。创新港投运以来,政策“上新”持续不断。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沣西新城管委会共同签订了《“三池一机制”建设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建设“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今年1月,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的创新实践。出台《关于开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实施方案》,西安交大的科研成果再次“出港”。在“一港模式”的带动下,西咸新区“资源进港,成果出港”的生态日益成熟。目前创新港已有83个深度融合的校企创新联合体,就地转化265家企业,转让许可专利1300余件,与21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在全国布局38个科创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2.6亿余元。

借助“一港模式”成功经验,西咸新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底,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由80亿元增至223亿元。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最大动力。

下一步,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将紧盯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广“一港模式”,加快出台更多专项支持政策,繁荣港区、带动南部,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