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受邀来到了湖南省科技厅举办的青年科技人才特训营(深圳站)第二期活动现场,和青年朋友们“零距离”交流,激励他们培养战略思维、领导才能和家国情怀,努力实现科研理想和人生价值。这也是徐义刚第一次和青年科技人才分享自身科研和成长的心路历程。
徐义刚院士进行主题分享
科学家的梦想离你并不遥远
“当选院士以后,经常被问到成功的秘诀,其实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家在农村家境不好,性格也比较内向,脑子肯定不笨,但是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的人。”徐院士谦和的一番话顿时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要有扎实、正确、有用的知识和明确的学术方向,并善于明辨是非,当机遇出现的时候你就能抓住它”。徐院士希望青年人才们坚持向学向善,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尽管地质学是小众冷门专业,从事地质学研究几十年徐义刚却一直将其看作一个极好的专业,几十年来,他不仅做深地研究,还“跨界”到了深海和深空领域,参与月壤研究和海洋科考,做到了“踏遍青山、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他鼓励年轻朋友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学术生命,即使面临社会压力也不忘初心,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精于本业,靠执着的坚守一步步打开广阔的天地。
青年时期是科研的黄金时期
做科研要趁年轻。
2001年,35岁的徐义刚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代表作。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形成了自己最初的学术思想,为后来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打下基础。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还年轻,可以再等一等。”作为“过来人”,徐义刚还分享了自己在青年时期遇到的挫折——刚到法国留学时,他也曾在科研上经历过彷徨和无措,为了走出低谷,他一头扎进论文堆,一口气研读了300多篇论文,这为他在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基础。
“一定要珍惜当下。”徐义刚勉励大家用好青年这一科研的“黄金时期”,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开拓视野,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学术方向,培养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努力做强自己。
如何选择科研选题?“不要只往前看,还要向旁边看。”徐义刚提点大家把目光更多放在交叉学科领域,重要题目往往在交叉学科领域,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去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徐义刚院士
认识到自己的领导才能很重要
科研工作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团队合作,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面更是如此。参加交流的青年人才大多是团队负责人,大家对如何建好团队很是关心。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领袖气质,要主动激发、培养自己的领袖气质,这会让你在科学研究中更得心应手。”徐义刚指出,既要做好学问,建立好自己的学术声望,还要带好团队,有前瞻的视野和强大的执行力。“找准团队的发展方向,往往比多做一个项目、多写一篇文章更为重要。”他建议,作为团队带头人,初期要学会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容许开放包容的人才流动。团队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在管理团队时,更要注重坚持提出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意见——Beconstructive,don'tbedestructive,就算成长为首席科学家,也要始终践行合作才能共赢的理念,“天下没有第一高手”。同时还要以身作则,不能有私心,团队的负责人什么样,对整个团队有很大的影响。
青年科技人才一定要有家国情怀
“科研工作者个人的成长,是建立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上的。”徐义刚指出,“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学会感恩,成为有抱负、有才情和有责任感的人。”他激励青年科技人才不仅要努力具备科技硬本领,更要有家国情怀,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国家的大战略当中去,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人无信不立,科研诚信既是科技创新的红线,更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徐义刚强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研人员必须坚守的底线。“在科研诚信方面,你没有第二次机会,一旦逾越红线,只能出局”他掷地有声地说。
短短几个小时的分享,饱含了徐义刚对“为学以勤、为事以恒、为人以德”的经验感悟、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深切关爱、对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如何兼顾科研和管理”“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声望”“怎样把分散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开展大项目科研攻关”……湖湘青年科技人才们急于交流与求知的声音沸腾了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