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伺服机构动作,准备拍摄!”
在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中科宇航试验中心,技术人员正认真有序地完成“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的综合匹配试验。而一楼大厅内1:1大小的液体火箭试验机、液体增压输送系统冷流试验设备、万能试验机等同样吸睛,这些设备可覆盖与运载火箭研制相关的力学、热学、光学、静力、模态等各项试验需求。试验中心的建成也意味着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已具备自主可控的运载火箭和航空飞行器综合试验能力。
综合匹配试验
加快商业运载火箭航班化发射步伐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卫星互联网组网步伐加快,卫星发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三高一长”的行业特性及爆发式增长的用户需求,商业运载火箭企业如何“破局”,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一箭多星”给出了解决方案。
“一箭多星”能一次将多颗卫星送上太空,在微小卫星快速发展的当下,对于重量只有几千克到几十千克的小卫星而言,“拼单发射”可以节省成本;此外,“一箭多星”还可以大幅提升研制效率、发射效率,满足高密度发射的任务需求,实现具备标准化的“拼车”模式。
脱胎于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中科宇航成立初期便交出了成绩不菲的“一箭多星”答卷。
力箭一号遥一运载火箭
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
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
2023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6星”方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刷新了当时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
技术的突破并非一帆风顺。“‘一箭多星’能否实现的关键技术在于分离。而火工品是否可靠工作、分离时序设计是否得当、分离动作能否保障卫星安全准确可靠地进入预定轨道,都是分离面临的风险。”中科宇航公司副总裁李新宇介绍。
基于此,中科宇航自主研发了一套通用的“一箭多星”星箭分离结构,并且冲击较低,最大程度保障了发射的可靠性与成功率。截至目前,突破了6项重大关键技术和13项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公司核心产品“力箭一号”已成功完成三次发射任务,将37颗卫星共计3.5吨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同时,公司计划今年实施5次商业发射。
“一箭多星”还是实现商业运载火箭航班化发射的关键技术。2024年1月,《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印发,指出探索航班化发射服务模式。“本质而言,火箭也是一种天地间运输的交通工具。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希望卫星发射也能像乘坐航班一样,保证固定的发射频率并最大限度搭载更多卫星。”李新宇表示。
让液体火箭拥有强大的“自研心脏”
相较于固体运载火箭,液体运载火箭运载能力更强,能更好地满足卫星互联网组网需求。在中科宇航试验中心,有一台1:1的液体火箭试验机,其已完成地面试验,等待安装发动机后进一步联调,从而完成飞行试验任务。而不远处则是公司正在研制的“力箭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试验区域。
自研火箭发动机
按计划,“力箭二号”拟发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低成本货运飞船产品,将于2025年执行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进行在轨全流程考核验证;同时,首飞还可搭载低轨互联网星座卫星。在运载能力上,“力箭二号”的首飞运载能力将达8吨,而“力箭二号”重型运载火箭则直接提升至15吨。
性能及运载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力箭二号”强大的“液体心脏”——公司自主研制的液体发动机。目前,中科宇航拥有“力擎一号”和“力擎二号”两款液氧/煤油液体发动机,推力是30吨和110吨,可满足大中小型运载火箭需求。
中科宇航试验中心
此外,基于液体发动机的创新突破以及液体运载火箭研制经验,中科宇航积极开展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前期探索。
2月3日,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大会首次解读了《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方案明确提出,到2028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会上,“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筹)”揭牌,中科宇航便是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之一。
垂直起降原理样机
在试验中心,“利用这个可重复使用的往返垂直起降验证机,我们完成了可回收模拟,火箭返回后将被这两处像‘筷子’一样的部件夹住,精度可达10米。而对于真正可回收的液体火箭,我们仍在进行创新攻关与有益探索。”李新宇介绍,“依托于创新中心,我们可以期待2028年我国在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火箭方面实现突破。”
让太空旅游不再是科学幻想
遨游太空、探索宇宙、追逐星辰大海似乎是每个中国人的浪漫幻想。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这些科学幻想一步步走入现实,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太空旅游实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
按照中科宇航的发展愿景,到2027年,公司自研的太空旅游飞行器将开展亚轨道载人旅行业务。太空旅游飞行器采用单级火箭和旅游舱组合的形式,单次可搭载7名乘客,最大飞行高度将达100~120千米,乘客经过简单的专业培训,即可获得约10分钟的“宇航员”体验,其中包括约3分钟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体验。
据李新宇介绍,中科宇航已经完成了可重复的基本算法论证。在生态构建方面,中科宇航与中旅旅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太空经济新业态。
积极营造商业航天创新生态
作为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贯通。如何更好地利用北京市商业航天先发优势及核心资源,促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参与,是营造创新生态的重中之重。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的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中科宇航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平台,走出了一条商业航天的“产学研政金”的融合发展之路。
“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牵头与支持下,商业航天企业集智攻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激发和生态链构建。”李新宇表示,“与此同时,市区两级的政策、资金、人才、场地支持,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目前,中科宇航正积极参与经开区“火箭大街”计划,整合共性技术试验资源,为更多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可用资源;同时,参与商业航天联盟工作,助力打造自给自足的商业航天氛围和生态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