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形成 铝用炭素何去何从 2023中国铝用炭素年会召开

   2023-09-11 中国有色金属报
26
核心提示: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形成以后,铝用炭素需求进入平台期。特别是2022年四季度以来,受铝行业转入弱周期运行,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炭素
        

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形成以后,铝用炭素需求进入平台期。特别是2022年四季度以来,受铝行业转入弱周期运行,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炭素市场价格大幅下行,行业企业经营出现了阶段性亏损,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推动铝用炭素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共商行业发展,9月7日,2023(第十五届)中国铝用炭素年会暨碳材料发展论坛在昆明召开。
  本届年会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铝用炭素分会主办,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协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铝用炭素分会会长范顺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铝业分会理事长、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朱润洲,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铝用炭素分会常务副会长郎光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组织人事部主任戴山等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存真主持。
  范顺科表示,2022年,我国铝用炭素行业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产业结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发展。一是产量、出口量创历史新高。2022年,中国铝用炭素阳极产量2164万吨,同比增长3%,出口210万吨,增长12%,均创历史新高。阴极产量35万吨,出口4万吨,基本稳定。二是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提升。2021—2022年度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成果奖13项,自主核心成套装备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稳步推进,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高。三是企业效益历史上最好。四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22年,我国超过50万吨规模的预焙阳极企业共14家,合计产量1531万吨,占比超过70%。
  范顺科指出,虽然我国铝用炭素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国内需求天花板已经形成、产能总体过剩和石墨化阴极投资过热、出口不确定性加大、原材料品质下降等老问题和新挑战。对此,他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助力铝行业节能降碳;二是坚持升级改造,推动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坚持高水平出口;四是坚持行业自律,创造良好的行业生态;五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各类风险。
  朱润洲表示,铝用炭素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产业,也是铝工业连接石油、化工、煤矿等产业的桥梁纽带。近年来,我国铝用炭素技术装备加快升级,产品性能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持续改善,绿色环保和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在有效支撑电解铝产业发展的同时,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近两年来,中国铝业主动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积极发挥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推进内部产业整合,加快技术创新,对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表示,中国铝业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坚持科技自强自立,共同开创中国铝用炭素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郎光辉表示,10年来,我国铝用炭素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炭素行业成长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革,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践行,阳极产业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成效明显,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建设正在迅速展开,索通公司将跟进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持续推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范顺科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力推动铝用炭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从铝用炭素行业运行情况和特点、电解铝行业发展态势、铝用炭素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力推动铝用炭素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报告指出,铝用炭素行业要坚持需求导向,加强行业自律,稳慎推进项目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助力铝行业节能降碳,通过绿色化、智能化升级,高水平出口等全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鹏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位国内炭素、环保、设计企业的专家分别以《践行低碳战略 共谋绿色发展》《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碳素发展报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等炭素行业、智能技术相关内容为题作报告。报告对掌握我国铝用炭素产业发展形势、提升产品质量、智能环保工艺改进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来自全国电解铝、铝用炭素、石油焦、煤沥青以及碳材料行业单位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铝用炭素生产、环保设备供应商等近500余人参加会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冶金矿山创新精神,传递更多冶金矿山信息,宣传国家冶金矿山政策,展示冶金矿山企业形象,推广冶金矿山企业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