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有色金属行业效益显著提升 相关上市公司“出海”加快拓展海外业务

   2024-08-27 证券日报
55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田 鹏  2024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呈现出生产增长、投资加速、进出口活跃的良好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新兴产

  本报记者 田 鹏

  2024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呈现出生产增长、投资加速、进出口活跃的良好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拉动需求、供给侧改革深化以及政策支持等多因素作用下,行业效益大幅增长。

  从近期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中便可略窥一斑,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8月26日记者发稿,A股市场共计有55家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其中有3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近七成。从净利润增长幅度来看,12家公司增速超100%,还有6家增速超50%。

  国泰君安有色行业首席分析师于嘉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产业链加强补库备库,带来需求景气度的改善;国内逆周期发力(特高压、高铁招标超预期等),平滑地产后周期影响;美联储降息预期,带来流动性预期的边际改善。诸多因素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带来业绩强支撑。

  内外因素共筑行业盈利基础

  2024年上半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有色金属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等有利因素影响下,有色金属行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具体来看,一方面,有色金属行业生产增长势头稳健,上半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出工业领域4.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且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5%,增幅比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10.9个百分点。

  长江证券金属团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我国有色行业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全球产业链补库以及国内逆周期需求发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较快增长。

  行业发展利好因素不断汇聚之下,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例如,金徽股份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30.6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40.86%。南山铝业披露上半年业绩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68%。

  而在谈及业绩增长的原因时,多家公司表示,除了受益于外部环境影响之外,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积极作为,或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或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或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等。

  例如,南山铝业表示,公司坚持内生外延齐驱并进,全力推动高端制造、海外布局、绿色低碳等方面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业务格局,高效激发经营活力,全力稳固效益平台,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海外布局正当时

  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成绩单”,更是行业动态的重要“风向标”。通过半年度报告,可以清晰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上述55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多家上市公司都提到海外业务情况。这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有色金属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海外业务的拓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例如,金石资源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以蒙古国的萤石战略布局为支点,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后续公司将加快预处理项目建设,推进矿山原矿开采工作。

  事实上,金石资源的个例也仅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积极开展海外布局的一个缩影。上述长江证券金属团队表示,近年来,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出海找矿”效果显著,龙头企业开始逐步跻身全球矿业前列,长期来看自主可控的资源安全将是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之下,相关企业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大海外布局力度,积极寻找优质矿产资源,提升企业的资源保障能力。通过与海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和开拓,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例如,南山铝业表示,公司持续优化海外项目规划,推进印尼宾坦岛氧化铝项目向下游延伸规划的落地,充分利用其资源及区位优势拓展海外铝产业链布局,实现与国际化产业链接轨,逐步实现国内、国际价值链的协调、高效、安全发展。

(责任编辑:王婉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