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解锁“蝶变”密码 谱写时代华章

   2024-11-10 国际商报
42
核心提示:秋风吹拂杭州湾,更扬云帆立潮头。向湾而立,面海而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正奋力崛起,从零星几家企业的入驻,

秋风吹拂杭州湾,更扬云帆立潮头。

向湾而立,面海而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正奋力崛起,从零星几家企业的入驻,到汇聚了1673家企业的大家庭;从“一园式”集聚化的1.0版跃迁至“产业智链、园区智治”的3.0版;从小城小故事,迈向“一带一路”……26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华丽逆袭,用实际行动撰写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夺目成绩。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9.6%,占上虞区比重的72.7%。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全面催生新质生产力,率先走出一条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区之路。

加强内外联动共筑开放梦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开放的世界里,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正加快“优质资源要素‘引进来’,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的步伐。

招商引资便是“引进来”的重要抓手。放眼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大批投资体量大、引领带动强、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快落快开、快建快成,筑牢“强产兴业”硬支撑。在这片经济主战场上,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路“项”好、蓬勃向上的喜人气象如何形成?

“现在的招商引资,已不再是单纯的拼政策、拼资源,而是拼产业生态、拼营商环境、拼配套服务。”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招商工作人员看来,过去靠政策“让利”的招商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以创新为核心的招商引资革命——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优质项目提质增效。

筑巢引凤,优化招商、营商“生态圈”。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以产业效益为主线,运用“投行思维”开展基金招商,依托中金、长浙、张江、卓远等基金,加快成立产业子基金,瞄准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龙头标杆性企业和引擎性项目,助力优质产业资源导入。同时,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还借助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为企业的中试项目提供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自控方案、安全环保解决方案等专业化工程服务,为企业进军新材料领域装上了“加速器”。

企业服务加速度,全力以赴拼进度。“从拿地到开工,审批流程可以按小时计算。”谈及上虞经开区的项目服务,浙江凯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利红最大的感受就是“闪电速度”,这一感受源自主动靠前的“店小二”项目服务机制。为推动项目早开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制定开工攻坚图,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细化责任主体,全程帮办代办,争取做到“拿地即开工”。

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致力于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七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套政策、一个基金、一个专班、一批项目。以优质服务的“软实力”为企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来自日本友真企画株式会社的智能数码高端专用设备项目落户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将打造集研发、生产、交付、售后于一体的数字化全链智能数码高端专用设备智造基地,助力经开区高端装备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由万盈国际资源有限公司投资的高端纺织新材料研发及智造基地项目也落地经开区,该项目致力于搭建国际贸易合作平台,紧扣“一带一路”发展主题,建成后将对经开区外贸、引进外资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一个个项目的成功落地,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持续向改革要活力的生动实践。

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紧抓“国际化需求持续扩大”的机遇,以“赋能本土企业全球化发展”为宗旨,为本土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内的中轻化工绍兴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日用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洗涤及个人护理行业。

“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走出去’了。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中轻绍化总经理余水兵谈道,截至目前,今年中轻绍化的出口份额占总销售额的61%。

“政府部门为企业‘走出去’搭台铺路,提振了企业信心。”据浙江国邦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邦医药主要做医药原料药出口,是一家面向全球市场、多品种、具备多种关键中间体自产能力的医药制造公司。

“我们公司的产品目前销往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国邦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邦药业通过全球化的市场布局、完善的产业链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保持了多个产品线的竞争优势。

企业有“走出去”乘风破浪的底气,最大的倚仗就是来自政府的支持。今年以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支持和鼓励外贸企业积极赴境外参展、商务洽谈,充分挖掘跨境电商出口潜力,扩大对外贸易,做大自营出口。

革新传统产业织就绿未来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化工是上虞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谈“化”色变的大环境下,对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而言,绿色发展是必经之路。

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聚焦绿色生产力的催生、演进和壮大,紧盯“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目标,以“数字化、专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可视化”为发展方向,坚持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化工行业改造提升。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化工行业实现了亩均效益、环保水平、本质安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成功入选第一批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暨危化品“一件事”项目获评应急管理部全国十佳案例;减污降碳排污权租赁入选浙江省营商环境“微改革”项目库,信用“e+”入选全区领域大脑贯通优秀应用。

如今,在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已汇聚了106家专注于精细化工领域的生产经营企业,实现了量质双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稳定经开区工业经济基本盘的决定性力量。

化工企业如何进行绿色发展?浙江巍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倡导循环经济。据了解,巍华新材是一家研发和生产氯甲苯和三氟甲基苯系列产品的企业,专注于含氟精细化学品领域发展。

“我们通过联产产品和副产物的分离纯化及新的工艺路线设计,成功开发了以联产产品、副产物为原料的多种含氟精细化工中间体合成工艺,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巍华新材董事会秘书任安立介绍道。

创新驱动向“绿”、战略转型向“绿”、谋求增长向“绿”。未来,巍华新材将加大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打造绿色化工,实现本质安全。

推进绿色转型,不仅需要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内企业的主动实践,还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数据全程感知、风险一图统览、资源全域聚合……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不断升级提档,并建立了安全环保应急指挥中心,融合应急、环保、专家及第三方等力量,数字赋能化工行业监管,利用大数据分析对采集数据进行研判预知风险。

目前,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把覆盖区域内的全部化工企业、主要路网河道近21万个前端即时感知数据接入平台,实现三废处置和安全风险的全流程可视监管、即时预警,极大提升了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们集成了13个省、市、区三级系统管理平台,综合运用视频AI识别、智能巡检、大数据分析等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提升危险化学品风险感知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构建了线上精准监测预警的危险化学品监管新模式。”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道,这一新模式下的安全生产巡查时间由原先2天以上缩短至5分钟,总体预报警数量下降了85.2%,监管效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点燃科创引擎厚植新动能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处处涌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浪潮。

又突破了世界纪录——1000公斤级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成功问世,让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再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近年来,晶盛机电始终锚定科技创新的赛道,致力于先进材料、先进装备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在极限之外再探极限,持续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解决方案。

在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晶盛机电的“光伏全产业链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备受全球客户喜爱,其聚焦未来工厂的产业数字大脑及智能制造基地融合,通过实现装备链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够及时向客户提供“自动化+数字化+AI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助推光伏行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

“一个桌面相当于一个数字化药企。”浙江晖石药业有限公司一直把“创新驱动、数字化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这是其目前正在探索、研究的新路径。“桌面工厂”这一模式不仅多维度释放了人们对于“数字化+”的想象,还进一步打开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空间。

走进晖石药业,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正行云流水地工作着。“这些数字化生产车间,搭建了DCS控制系统、能源监控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和溶剂配送站,做到了用智能化、数字化系统控制替代人力劳动。”晖石药业副总经理周建表示,该生产车间自建成投产以来,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率达到95%以上,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趁着数字化红利的东风,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项目和企业数字化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实现化工企业DCS、PLC系统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重点工业企业的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

制造业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发展的优势所在,为了让优势产业更上一层楼,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管委会深入实施科创引擎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细分产业集聚,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节能化、异质化方向发展,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驱动。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直致力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构建,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省级试点,逐步构建起“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创新生态链,扎实开展多元引智育才工程和人才礼遇优待工程,落实人才新政升级版的各项措施,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硕士生、博士生及以上人才比重达21%。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