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山
科技挂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因地制宜畅通科技创新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广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之一。
广州处于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先者方阵。判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最重要的是看体现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有多少、有多强,有多少世界一流企业。《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榜单显示,广州6家企业上榜,全国城市排名第五。2023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13178家,居全国第五。广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为18家,居全国第七。广州独角兽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9年11家,2020年12家,2021年19家,2022年23家,2023年25家(居全国第四)。
因地制宜畅通科技创新链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链包括:基础研究与实验室阶段(从0到1),应用开发与工程化阶段(从1到N),商业化产业化阶段(从N到全世界)。广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确定科技创新链的各阶段优先序。广州在继续激励基础研究的同时,可依托全省、全国、全球的基础研究成果畅通科技创新链。
广州和广东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商业化产业化体系,但也有畅通科技创新链的关键约束。关键约束在应用开发与工程化阶段,该阶段需经历千万次试验与试错,周期长,资金投入多,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金融家、政府等全方位合作。综合研判,广州因地制宜畅通科技创新链的优先序是应用开发与工程化阶段>基础研究与实验室阶段>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广州将形成“研发驱动创新”(从0到1)与“创业驱动创新”(从1到N)并重的发展模式。
首先,推进科技创新链工程化阶段与金融市场对接常态化,着力培育与工程化阶段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在广州的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及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的制造业金融创新中心。结合场景创新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引导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市场。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自贸片区,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打造知识产权资金池模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率先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的职务成果产权分割试点。
其次,实施全球创新创业人才链接计划,引进具有条件进入科技创新链工程化阶段的项目人才。重点培育与引进“系列创新创业者”,借鉴硅谷、中关村等地区的“系列创新创业者”模式,广州可靶向引进有系列创新创业经验的人才,构建系列创新创业者人才网络。同时,率先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要求,广州可在2020年颁布的《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第24条第2款“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基础上,率先制定《广州市高技术人才移民条例》。
此外,以科技创新链工程化阶段为重点培育全产业链,打造强韧性的数智化产业体系。引导企业成立先进制造业云联盟,组织开发通用零部件(元器件),提高关键零部件的互换性与依存性。培育智能制造组织系统(IMS),目前广州市车间级以下的IMS初步成长,工厂级、联盟级IMS有待探索,要引进或培育IMS服务提供商,推进整合全产业链生产数据。在广交会基础上,打造全球产业交易中央活力区,建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跨境电商平台。通过增强制造业根植性,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湾区一体化,引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