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来到增城区金山地质博物馆参加科普活动。广州市科协供图
行走在广州乡村的阡陌上,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到桑梓故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耳畔不仅有鸟语空灵,还有定期的广播响起,讲述着关于健康生活、智慧生产的村民关切议题;
眼前不仅有绿荫叠翠,还有斑斓的彩绘展板,上边绘有历史文化故事、预防地质灾害等科普标识;
切身感受的不仅有炊烟袅袅、淳朴乡情,还可深度参与科学模型制作、生物技术培训……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背景下,承载着田园牧歌和乡土情怀的广州乡村,成为科学知识深入基层的“终端堡垒”和传播平台。这得益于广州不断丰富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普资源,加快改善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体系,日渐缩小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
让科学的新风在和美乡村劲吹!今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将持续打造好“乡村科普大喇叭”项目,建设10条“科普特色村”,开展广州科普游农村专项等主题科普活动。多措并举,旨在真正打通基层科普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撰文:李鹏程 叶颖诗
有声有色▶▷
家门口就能“听科学、学科学”
古有晨钟暮鼓,今有科普放送。
在番禺区石碁镇的一处广场旁,每天的午饭、晚饭前后的闲暇时间,村里的老人都会聚集于此。大家聊聊天、打打牌,顺便收听每天的科普广播。
“烫碗能有效消毒吗?”“维生素C是不是补充得越多越好?”……从生活百科到科技趣闻,当地大喇叭准时进行知识普及,同时根据不同的节点和不同人群合理安排内容。
2023年,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番禺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番禺区创新性打造上线全市首个以应急广播系统为载体的科普知识传播平台——“乡村科普大喇叭”,每日固定时段开播,每次播放时长约15—30分钟,节目内容均来源“科普中国”官方资源库。
“面对老人家,广播内容包括预防高血压、生活用药等健康知识;面对中青年,我们准备了‘干货满满’的前沿科技、智慧农业等科普;暑假期间,我们面向青少年会更多地安排防溺水、暑期安全等相关内容。”广州市番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裕强介绍。
受制于环境条件和资源等因素,农村科普已成为科普工作的薄弱一环。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将城市优质科普资源辐射到乡村,是市科协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义。
番禺区“乡村科普大喇叭”自开播以来,累计播出超过300条科普节目,累计播出时长超过6000分钟,覆盖番禺区175个行政村,宣传服务人群超过200万人次。“乡村科普大喇叭”的成功落地,让“科普之音”传遍乡村大街小巷,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听科学、学科学”。
除此之外,广州市科协还指导支持上线了《科普番禺》电视栏目,居民可以在家随时点播浏览健康、环境、应急等10大版块的优质科普内容;组织编印《2023广州市农民科学素质读物》,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进行编写等。
收听到收看,有声又有色。市科协推动科普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带动农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出新出彩▶▷
科学知识点亮特色乡村
漫步在以荷花闻名的从化区钓鲤村,看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村委会门前,长约10米的围墙被改造成描绘“荷塘悦色美丽乡村”的科普文化墙。墙上清新优雅的动漫形象,展现了荷花文化及其药学价值。
“在广州科普特色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村的实际发展做了结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张东淑介绍,其团队从软环境、硬设施两个方面打造乡村科普阵地。
日常科普中,南方医科大学团队围绕“一老一少”村民群体,开展各类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宣传活动。例如,开设健康养生大讲堂,现场示范制作中医药防流感浴足包等。此外,南方医科大学团队也积极推动村里中医药特色科普图书室建设,鼓励亲子阅读和隔代教育。
近年来,市科协按照中国科协“五有”(场所、人员、网络、活动、终端)要求,稳步推进科普特色村建设工作,并同步建设科普信息网络,完善基层科普设施。除了在传统村落挖掘特色、重点深耕,科普特色村项目还注重结合广州现代农业的特点,因地制宜拓展乡村科普阵地。
花都区国泰村地理位置优越。“我们考虑到当地的区域条件,扩大它的休闲观光、都市农业等产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实验站副站长、副书记陈秀龙表示,“希望通过科普都市农业,让村民意识到农业不一定要大规模生产,也可以是很精致、很经济、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农业。”
为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实验站充分运用了站内的专家资源,邀请他们为村民开展科普讲座。除此之外,实验站团队还增加了DIY的课程,例如通过介绍咖啡的产区、烘焙技术等,向村民展示咖啡的全生产链条。
在广州市科协的指导下,越秀区、南沙区、增城区2023年入选全国科普示范区(2021—2025年)创建单位。依托“美丽乡村科普行”开展科普惠农、对口帮扶工作,市科协在全市累计打造190个科普特色村,开展700场科普活动,覆盖300多个乡村,惠及农民近100万人次。
用心用情▶▷
主题活动走进村居街巷
“想学‘隐身之术’吗?”在广大附中从化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大禾的开场一句话,吸引了全体师生好奇的目光。随后,刘大禾从实现隐身效果的方法、隐身材料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相关知识。
依托广州市科协推出的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项目,从化区今年开设了两个涉农专场活动,围绕水的系统科学和“隐身材料”两大领域展开。
“这些内容与乡村的关系密切,弥补了农村在前沿科技科学方面普及资源的不足;贴近从化绿水青山实际,助力水资源保护。”从化区科协副主席梁柱星表示。近年来,从化区邀请了包括杜如虚、吴硕贤、刘焕彬、叶恒强等院士专家,累计为近1.7万名学生开展科普讲座56场,深受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欢迎。
聆听大师面授,乡村地区的学子开拓了眼界,还能近距离体察学人风范,体悟科学家精神。这是市科协强化科普惠农服务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的成果之一。
通过开展广州科普游农村专项、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涉农专场、科普大篷车进农村等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市科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帮助乡村地区人们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作为全市首个建在乡村里面的地质博物馆,位于增城区的金山地质博物馆,由古祠堂、古书院改造而成。博物馆建立之后,对村民免费开放。村里的孩子们可以走进博物馆,近距离地观看触摸珍贵的化石和矿物标本。
“最初,我们进行古建筑活化的时候,村民担心古祠堂的布置会影响当地风水。随着博物馆的建设完善和推广,村子的人流量、宣传度、环境不断变好,村民们也看见了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因此也就逐渐改变了原有看法。”金山地质博物馆馆长刘玉龙表示。
根据市科协与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实施的《广州市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广州将在科普要素上优先配置,在项目资金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民科学素质短板。
科普特色村筑强阵地、科技志愿者组建队伍、科普品牌活动精准服务……将科学的种子遍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市科协以科普之力,让乡村振兴有“智”又有“质”,为“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持续贡献科技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