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徐玉娟:科研“拼命三娘”助“岭南佳果”走向世界

   2024-09-05 南方日报
32
核心提示:近日,当记者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里见到徐玉娟时,她正带领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实验

近日,当记者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里见到徐玉娟时,她正带领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实验。

不在实验室,就在田间地头,这是徐玉娟的日常常态,即便当上加工所所长后,这一习惯一直未改变。

26年来,徐玉娟与她团队的足迹遍及南粤大地,几乎覆盖桑果、柑橘和荔枝等所有主产地。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推动“岭南佳果”深加工、产业化,走出广东、走向世界。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农业领军人才……诸多荣誉加身的徐玉娟仍坚守初心:“科研路上,即使再困难,有再多硬骨头,我也要去‘啃’!”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钟烜新 黄应来 通讯员 邹文平

攻克桑果加工难题

变“种桑养蚕”为“种桑养人”

徐玉娟自小在军营里长大,这炼就了她不怕吃苦、不服输、说干就干的品性,“走路像阵风,干事雷厉风行”——身边的同事都这样评价她。

徐玉娟自己也坦承,心里有事便睡不踏实,所以经常工作至深夜。这种劲头也让她在科研工作中一路披荆斩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桑果加工便是她最早涉足的领域。

广东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蚕区之一,本世纪初传统蚕桑业呈现萎缩态势,以种桑养蚕为主的蚕业所(加工所当时名称为“蚕业所”)也急需转型升级。

围绕桑果进行产品研发便是蚕业所的突破口,而作为所里第一个食品科学专业的科技人员,徐玉娟一开始便勇挑重担,投入到桑果加工研发中。

彼时,在全国,桑果加工的研发还没有先例。桑果果汁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但采果期短,鲜果难以贮藏,徐玉娟和团队便将方向锁定在桑果汁的加工技术研发上。

“当时单位做农产品加工的科研条件非常有限,实验室只有一个水浴锅和一台天平。”徐玉娟回忆道,团队一下乡做实验往往就是一整个月,而且大部分工序靠手工,经常通宵熬夜,“吃喝睡都在锅炉旁”。

在缺设备、缺人手的条件下,徐玉娟和团队经过长期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一步步攻克了桑果加工的技术难题。1999年,加工所的第一瓶桑果汁诞生,后来技术不断优化提升,最终研发了规模化生产桑椹原汁及果汁饮料加工技术,研发了系列桑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率先在国内外实现了桑果汁的产业化生产,开创桑果利用的先河。

“桑果综合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研究”于2004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徐玉娟团队的第一项科研成果,相关技术在广东、广西、江西、浙江、上海等多地得到推广。如今,加工所研发的“宝桑园”牌桑果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九成,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引领了全国桑果产业的发展。

这让徐玉娟真正体会到了做科研的价值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看到桑果加工技术能够运用到产业中,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我感到非常高兴,自己坚持了多年的工作确实没有白费。”

回顾桑果加工技术的研发历程,徐玉娟坦言,“从0到1”开发桑果,最大的突破在于思维的转变。“过去我们主要发展种桑养蚕等传统农业,这已是传承千年的历史。如何转变思路,另辟蹊径,将‘种桑养蚕’的传统方式转变为‘种桑养人(即通过种桑来生产桑果汁等,给人们提供健康产品)’,创新是关键。”

突破保鲜加工技术

让“岭南佳果”走得更远

有了开发桑果汁的成功经验,徐玉娟带领团队将技术研究拓展到柑橘、荔枝等其它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领域。

早在2000年,徐玉娟便与柑橘结缘。当时她还在江门新会研发桑果汁,偶然间,她发现柑橘皮被放置在马路边晾晒,而柑肉却被丢弃?这激起了她的好奇心——“柑橘的果肉如何进一步利用起来?新会陈皮有何功效,为什么越陈越好……”

带着这些疑问,徐玉娟和团队一起踏上探索柑橘加工利用之路。

在实践中,徐玉娟发现,新会柑(陈皮)的传统开皮法无论“两刀法”还是“三刀法”,主要靠人工进行;陈皮制作也是采用在太阳下晾晒的传统方式。

这种加工方式粗放,容易发霉生虫,还经常有农药残留,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徐玉娟和团队创新运用机械剥皮以及现代化烘干、贮藏、陈化手段,推动陈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同时,他们还揭示陈皮“越陈越佳”机理,实现了柑橘全果全资源利用。“过去陈皮主要用作中药材。如今,市场上随处可见陈皮茶、陈皮酸奶、陈皮零食等多种产品,柑橘果肉等副产品也能够做成果汁、果酒等产品。”徐玉娟说。

徐玉娟和团队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新会陈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新会,陈皮村、陈皮产业研究院等逐步建立起来。“以前大家会觉得,用新加工技术来改造提升陈皮传统产业行不通。”新会陈皮村创始人吴国荣回忆说,“后来,徐所长团队为我们实操陈皮烘干等实验,结果很成功,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大家都很感谢他们”。

同时,荔枝、龙眼等岭南特色水果的深加工问题也引起了徐玉娟团队的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荔枝保鲜和加工的研究,很多科研人员望而却步。徐玉娟团队则迎难而上,锁定荔枝深加工方向,他们经常往返于实验室、工厂车间,跑遍田间地头,一次又一次实验,不断推倒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20年的深入研究,徐玉娟团队摸索出荔枝在加工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突破低温榨汁、超高压杀菌、专利菌株发酵、冷冻浓缩等关键技术和新工艺、新装备,开发出高品质的荔枝果汁、浓缩汁、风味饮品、果酒、果醋、果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带动荔枝等亚热带水果加工业快速发展。

科研探索永无止境。近几年,徐玉娟和团队还在进一步探索荔枝的保鲜技术。

令人欣喜的是,徐玉娟带领团队终于突破了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可使保存10个月左右的荔枝维持八九成风味,实现荔枝的“全年上市”,目前这项技术已产业化运用。

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大大延长荔枝的储存和销售时间,助推这一“岭南佳果”进一步走向全国、远销全球。

投身农业科研事业

把女儿哄睡后又回实验室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徐玉娟还带领团队长期扎根广东大地开展技术帮扶,主动对接荔枝、陈皮、柚子、菠萝等30多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保鲜储运、园区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我们研发的技术就是为企业所用,为产业所需”。

目前,加工所已与格力集团、中集集团、海天集团、广药集团等省内外50余家企业深入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我们还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和合作社。”徐玉娟说。

据广东佳宝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与加工所展开了多年合作,加工所提供了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了产品科研成本。同时,徐玉娟团队还帮助公司建设了食品生产线,传授农产品加工技能。

“水果时令性强,需要在成熟季节加工处理好所有产品。我们把工厂建到果园里,让科技人员在一线扎根。”徐玉娟说,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就是要到一线,帮助农户增收,服务企业发展,以科技支撑我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一份力。

徐玉娟是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娘”,也是加工所和团队的主心骨,她将自己的青春、激情与汗水都奉献给了农业科研事业。

然而,谈起家庭,徐玉娟坦言,自己对家庭有愧疚感,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做科研确实挺不容易,需要经常待在实验室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徐玉娟说,在女儿眼中,对妈妈印象最深的是“整天加班”。“在她小时候,我经常是哄她睡着后,就马上回实验室干活了。”

科研之路没有捷径。既然选择投身农业科研事业,徐玉娟始终无怨无悔,带领团队不断向新的“山头”发起冲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