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深圳全面纵深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五周年 探路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4-08-19 南方日报
32
核心提示:5年前的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布,深圳迎来新的

5年前的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布,深圳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使命。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深圳始终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

5年砥砺前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实现了多个新突破:经济总量达3.4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首次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出口规模连续30多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锚定发展总目标,书写时代新篇章。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采写:崔璨 曾子航 郭悦 孙颖 杜艳 张秉仁

策划:甘雪明 统筹:曲广宁

01.高质量发展高地

创新活力奔涌 经济总量迈入世界城市前十

5年来,深圳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奋力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按照《意见》中的目标,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完成的情况如何?还有哪些有待提升?

GDP保持高位迈进势头

2023年,深圳经济总量达3.46万亿,增速达6.0%。

3.46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深圳已进入全球城市GDP排名前十。增速6.0%又是什么概念?这说明深圳在整体高基数的基础之上,依然持续保持着高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

从2019年到2023年,深圳GDP年均增长5.1%,过去5年在经济发展上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不仅成为国内第三个GDP越过3万亿元大关的城市,更在高位上持续迈进,稳居全球城市前十。

研发投入强度达全球领先水平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个个科创园区、一幢幢科创高楼拔节生长。目前,已经有16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在这里加速落地。

小河套释放大能量。蓬勃发展的河套是深圳日益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深圳是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车、新兴储能、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孕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都”。

为什么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强?背后离不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占GDP比重5.81%,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4.9%,位居全国第一。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深圳的科技创新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形成了独到的“打法”。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4.9%。

并且,深圳的研发攻关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从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新型研发机构,汇众智、聚众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力的主动选择。

深圳还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自2020年实施以来,已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个。

目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7万家。2023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认为,深圳坚持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全国最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

02.城市文明典范

文化“馆”够 家门口纵享文化大餐

深圳悄然成为大湾区和周边城市的“遛娃”胜地:8月11日,深圳图书馆北馆创日均接待峰值2.33万人次;深圳美术馆(新馆)近期最高单日录得入馆人次1.64万;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南山博物馆均迎来参观客流高峰,暑期以来周末日均参观人数突破1万人次……

别怕各大文化场馆排长龙,“来深博,享周边”免费接驳巴士服务已开通。大规模人流的承接、迅速的服务政策响应的背后,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5年前,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5年过去,深圳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文化地标“朋友圈”扩大

回望这5年,深圳人的文化家园更广阔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光明之眼”等新文化设施拔地而起,老牌文化场馆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经历改造后重新开放……

深圳湾文化广场、深圳歌剧院吊塔林立,建设如火如荼;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书城湾区城、龙华“三馆”将于2025年完工,文化地标“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文化空间拓展了,公共服务效能必然要随之提升。

随着7月22日,深圳全市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取消“预约制”,各大文化场所瞬间爆满。深圳快速反应,8月10日起开通免费旅游接驳巴士,以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为起点,路线覆盖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中心书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多个文博场馆,高峰期每间隔3分钟发车一趟,全线运行时间约15分钟。

这一举措缓解了公共文化核心区域的人流压力,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文博游体验。

还是不够看,怎么办?

周一不闭馆,还延时服务!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推迟至20∶00闭馆;南山博物馆、南头古城博物馆每周六开放至21∶00;深圳美术馆(新馆)7月12日—8月31日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为9时至18时……

与此同时,如何柔和、巧妙地“限流”,也考验着各大场馆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根据统计数据,周六、周日客流量较大,“大潮起珠江”展览馆实施“暑期周末减少讲解员服务”的措施,预防人员向讲解员聚拢而造成拥挤;深圳博物馆则建议市民、游客尽量错峰出行,同时提醒“当馆内观众接近可容纳观众量峰值时,将采取限流措施,暂缓观众进入”。

文化消费“一骑绝尘”

建成以后,怎么“填”内容?成为公共文化地标建成后的第一大考。

“硬件”够硬核。去年底深圳图书馆北馆正式开馆后,启用酷似“霍格沃兹藏书馆”的全国首个地下大型自动书库,从400万册书里调取一本,只需8分钟。

“软件”拼创意。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展,王晨、皮道坚、米歇尔·罗宾、邱志杰、吴洪亮、李军、阿兰·达皮耶等专家学者组成执行策展团队,集中呈现跨越古今中外的近千件经典艺术作品。

软硬件强势加持下,深圳人纵享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去年一票难求的舞剧《咏春》,带着“深圳文艺+深圳设计”走过全球28座城市后回归,在鹏城连演6场回馈市民。

从市、区到街道的文化菜单,任君选择。以8月为例,这一个月内,你有机会在深圳全国新书首发中心现场,与知名辩手陈铭交流;在龙华、龙岗欣赏开心麻花的经典爆笑大戏;在“艺述”湾区演出季欣赏香港原汁原味的话剧;更可以带孩子参与深圳歌剧舞剧院少儿舞蹈团的招新选拔……

公共文化的大量投入,淘洗着深圳人的修养。不经意间,生活在这座贴着“搞钱”“科创”标签城市的居民,也会回报以惊喜。

一场《剧院魅影》风潮席卷深圳的7月,5周40场的“超长待机”,远超此前深圳音乐剧单个剧目演出最多24场的场次纪录。票房收入方面一举突破4500万元,打破此前深圳音乐剧单个剧目最高2200万的票房纪录。近5万观演人次、近90%场均上座率,造就了深圳演出市场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

当外界或许还对深圳文化存在误解时,深圳的文化消费一骑绝尘。

“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市民文化涵养日渐丰厚,文化市场培育初见成效,这是一场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03.法治城市示范

法治护航

蝉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当你行走在深圳,路上听到的高频词,一定包含“搞钱”“创业”。

深圳,已经成为了创业者的天堂。截至今年4月,深圳共有商事主体431.8万户,商事主体规模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按2023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779.01万来计算,相当于平均每4个深圳人中,就有一个当“老板”。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深圳的“老板浓度”为什么这么高?越来越多的“老板”诞生背后,是深圳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5年前,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其中法治城市示范的定位是“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深圳奋力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法治城市示范。从深圳优化营商环境的各种举措中,可以见到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多拼。

多措并举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深圳的拼劲,从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至今,历久弥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如何用法治基石,在城市竞逐中崭露头角?

4年前,《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出台。深圳立足先行示范、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2022年7月,深圳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深圳厚植“沃土”,让更多企业在这安心研发、自主创新,长成“参天大树”。

2023年,《深圳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报告(2021—2022)》出炉。深圳用实例和数据客观反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状况。

从连续3年位居法治广东建设考评第一,到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深圳迈出的系列探索步伐,成绩斐然。

今年6月,深圳连发3份重磅文件,提出105项主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在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让外资企业来深投资兴业更加便利。

率先破冰个人破产制度

人有生老病死,企业也并不例外。当其他城市或许还在忙着为企业注册、登记打通“堵点”时,深圳已经一条龙服务到了企业结束的阶段。

日前,《深圳市“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实施方案》印发,加快推动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份指南、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申报、一个流程、一窗受理、一口出证”。

长期以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直面临“信息壁垒”。深圳重构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把“群众跑路”变成“信息跑路”,把“群众来回跑”变成“部门协同办”,有效节约行政资源、降低破产管理成本。

“办理破产”情况,是很多国际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一级考核指标。除了企业破产,深圳还在全国率先破冰个人破产制度,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2021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实施,全国“个人破产”首案、全国首个“破产人”先后在深圳诞生。深圳还设立了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制度,为申请人提供选择破产程序的建议,并协助债务人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还款计划,科学处理个人债务问题。截至今年5月,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已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

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更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

“法治名片”闪耀世界

如何打造涉外法律服务资源集聚高地,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与世界联通,是深圳的必答题。

今年7月,广东首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落地深圳,深圳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的城市。

借助这一平台,国际法律专业人士将开展合作,携手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深圳的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及国际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深圳坚持打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名片”,逐步闪耀国际舞台。

今年5月,国际仲裁界最高水平会议——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大会在前海召开ICCA2024深圳边会。36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专业人士走进深圳,国际法律界在更近距离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前沿动态。

目前,深圳和香港通过协同创新,共同建设面向世界的亚洲国际仲裁首选地。深圳国际仲裁院最新一届理事会中,15名理事里有9名来自境外,1541名仲裁员覆盖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度,深圳国际仲裁院化解商事纠纷1383.1亿元,保持亚洲领先,累计覆盖国别增至140个。

回顾过去5年,深圳高速发展的密码证明,法治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改革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深圳先行示范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匹配的法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深圳永不止步。

04.民生幸福标杆

民生“七有”

新增基础教育学位数量全国居首

今年秋季新学期,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深圳中学高中园校区将正式投用,3300多名高一新生将在这里开启学习生活。

随着近年来深圳市属四大名校集团分别办学的深圳四大高中园陆续启用,更多孩子有了享受优质公办高中教育的机会。这得益于深圳超常规学位攻坚的决心与魄力,以及通过集团化办学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的智慧与担当。

数据显示,近三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了“十二五”“十三五”总和。这是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深圳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目标加速迈进。

“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看到老牌名校深外来她居住的宝安新桥街道万丰社区办起分校,吴越很高兴,但也有些焦虑,焦虑的原因是她所在的沙井片区公办学位很紧张,而且其孩子是非深户。

最终,吴越的孩子顺利入读上述学校初中部。她的幸运,来自于深圳在推进学位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保障非深户子女就读需求上的魄力及努力。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外来人口比例高,适龄入学人口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为此,深圳持续加大学位供应,并于2020年开启“百万学位”攻坚计划,从土地保障、制度建设等具体层面真抓实干破解学位建设难题。

近四年来,深圳新建基础教育学位64.4万座,跑出了学位扩容“加速度”。今年,全市还将持续加强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圳约48%的义务教育学位、31%的公办学位,提供给了随迁子女,规模和占比均为全国一线城市最高,有力保障了适龄人口的入学需求。

“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直面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期待,深圳则通过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教师分类培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等多种方式努力作答,奋力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幸福提供强劲支撑。

减少“一老一小”两头牵挂

在深圳这样节奏快的城市,对于双职工家庭,0—3岁孩子谁来带?父母渐老,日常生活谁来帮?

随着第一代来深“拓荒牛”逐渐老去和随迁老人持续增多,深圳的老龄化问题会发生突变,养老问题看似不紧迫,实则面临很大压力。

同时,作为全国移民城市的代表,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为32.5岁,育龄人口所占比例全国最高,新生儿人口数量达到14.69万人,远高过北京、上海。

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育幼问题,减少“一老一小”两头牵挂?

为此,深圳市国资委在国内率先要求市属国有企业从“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角度布局托育行业,在全国率先组建市级国有养老托育平台,加快深圳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示范项目建设落地。

其中,深圳国有托育平台已运营托育园所21家、科学育儿指导站2家,在建园所11家,拓展中项目62个。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已成为深圳最大的连锁托育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国有托育企业。

同时,深圳还通过建立市区两级老年健康指导中心,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建设,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保障“老有颐养”。

“病有所医”且“住有宜居”

“以前一有大病就往北京、广州跑,现在深圳也有很多高水平医院,在家门口就可以放心看。”家住龙岗的张女士说。

“十四五”期间,深圳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实施薄弱区域补缺工程、紧缺专科资源扩容工程,加快推进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89个重大项目建设,同时还出台相关方案,加速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经过持续多年的快速强基扩容,截至今年3月,深圳已建成56家三级医院、926家社康中心,初步确立“顶天立地”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跃居全国第38名,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10强,医疗卫生高地正加快在深圳崛起。

“住有宜居”也在深圳加快实现。

2023年,深圳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供应分配10.3万套(间)。根据计划,今年深圳将供应居住用地3.05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300万平方米。实施百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新开工126个保障性住房项目。

城中村具有体量大、分布广、成本低、交通便捷等优势,既承载着城市记忆,又是年轻深圳人奋斗的“第一站”。在增量潜力有限的条件下,深圳在存量上下功夫,加快实施城中村整治提升计划。

今年2月,“深圳市安居乐寓住房租赁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开启了深圳城中村改造业务新征程,这是深圳安居旗下城中村板块全资企业,以“微利可持续、全链条服务”为经营理念,重点为“20+8”等重点产业的新市民、青年人提供“高品质、小户型、便捷化、可负担”的宜居空间,目前已打造出白石龙村等多个示范项目。

连续多年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非深户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保、优化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深圳从群众关心、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梦想,正在深圳加速照进现实。

05.可持续发展先锋

绿美深圳

钢筋水泥里崛起“千园之城”

在刚刚过去的七夕,深圳盐田一株树龄约528年的国家一级古香樟树,作为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7株具有代表性的古树之一,见证了数对情侣“七夕古树下的告白”。

2024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17302.22亿元,同比增长5.9%。“钢铁巨龙”在城市中疾驰而过,道路两旁依旧绿意盎然。增长的不仅仅是经济,过去的一年里,深圳森林面积增加197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6.5万立方米。

作为土地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深圳不仅承载着全国最为密集的2000万人口,也是2万多个物种共生的生态家园。

这是深圳奋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的缩影。山海连城计划实施一年有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深圳用实践证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

自然资源与城市生活共融

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是“可持续发展先锋”提出的要求。

海湾、山脉、河流、绿地……深圳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与城市生活共融,让民众更真切感受生态带来的幸福感?

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974.5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在接近50%面积的“铁线”内,除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园绿地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确立了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格局。

如今,穿越宝安、光明两区,全长12.9公里的茅洲河碧道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喜游乐道的好去处。抬头有白鹭,低头是草地,沿途近10个宝藏经停点串联起截然不同的城市风光。

难以想象的是,茅洲河曾是深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为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开展攻坚,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目前,已建成的770公里碧道,连接起全市1290个公园。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公园发展至今,一个独具特色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已经形成。

为了让公园深度融入城市,深圳拆除公园围墙,实现绿化建设与城市公共产品提质、宜居功能有机统一。去年至今,深圳市民利用边角空地,以社区绿色空间为载体,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在全市各区打造出480个共建花园,钢筋水泥里已崛起“千园之城”。

低碳理念助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碳交易试点城市,深圳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自2013年碳市场启动以来,深圳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7534.95万吨,成交额19.65亿元,以占全国试点3.47%的配额规模,完成了全国12.33%的交易量和11.02%的交易额,流动率多年居全国第一。

深圳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洋介绍,2013至2022年间,深圳7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实现了节能降碳绿色升级,在工业增加值增长约60%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下降约49%,形成碳强度与经济增长“双向脱钩”的健康发展态势。

过去两年间,在实现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的同时,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达到国内大城市最优、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4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印发《深圳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宣告深圳企业碳账户正式上线,金融机构“降碳贷”业务首发,绿色金融与低碳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

低碳理念也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之中。目前,深圳已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纯电动化的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97万辆,公共充电桩密度全国第一。深圳上线“居民低碳用电”“全民碳路”“低碳星球”等5个碳普惠应用程序,累积用户数超600万。

深圳生态保护经验正走向世界

走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前豁然开朗:海滩上,三五水鸟悠然自得;岸边,红树林错落有致。

2023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9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这是去年深圳生态建设领域的头等大事。

随着自身经验愈发成熟,深圳正推动国际领域生态合作迈上新台阶。

去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十年”行动计划项目公布,深圳市“西太平洋黄昏带生态系统研究计划”项目成功入选。11月,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举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58家单位参展,展览面积、境内外展商数量均创新高。通过高标准打造世界级海洋交流合作平台,深圳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印发《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5)》(草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为总目标,深圳争做全球滨海湿地治理典范践行者、全球红树林命运共同体构建者、全球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引领者,为推进全球湿地保护修复事业贡献深圳智慧和力量。

“以提升红树林保护能力和创新模式为起点,逐步拓展到海洋与湿地的协同保护,可以为深圳未来基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开展的国际生态保护合作模式进行预演。”深圳市政协委员、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表示。

距生态环境领域先行示范2025第一阶段目标仍有一年,“天蓝水秀、现代宜居”已然成为美丽深圳的生动写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