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跃梅
通 讯 员 黄 艳 李建平
11月1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隧道中的山洞超静实验室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该实验室是“天琴计划”重要的地面设施之一,为高精度探测仪器设备提供研发测试平台。
走进“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的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已就位,正进一步揭示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和微观秘密。
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中山大学是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的大学。如今,中山大学心怀“国之大者”,集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技高峰,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向深,强“基础”研究
在实验室,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向记者展示了一根黑色料棒——高温超导新材料的单晶样品。
这个新材料,大有来头。高温超导研究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里,如果知道,我们就可以设计一条达到终点的路径,但基础研究就是解锁未知,而未知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王猛说。面对不确定,王猛教授团队逆流而上,逐渐摸索出高质量单晶样品的生长条件,并发现了其中的高温超导电性。2023年7月,王猛教授团队主导的科学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突破。
在中山大学,“从0到1”并不少见。该校教授张宏波课题组在《自然》杂志上发布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团队合作,成功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RNA病毒研究,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郑治坤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编织晶界聚合物均孔膜,有望扩展晶体膜在分离、光电、柔性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中山大学长期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衔接互动,凝聚起加强基础研究的强大合力,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
中山大学教授、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介绍,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获资助项目数连续四年超过千项,2024年首次集中接收期获批经费超6亿元。2024年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两项,在该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向大,铸国之利器
逐梦深蓝是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
中山大学向海图强,打造了“中山大学”号、“中山大学极地”号、“珠海云”三艘大船,建设“海路通”高性能计算集群,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其中,“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第三艘具备极地考察能力的破冰船,完成北极科考任务后,正在广州南沙母港休整。
近年来,该校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其中,天琴中心推进我国自主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该中心主任罗俊院士介绍,“天琴计划”预计在2035年前后发射部署三颗全同卫星,建成一个空间引力波天文台,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
“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项目已基本建成,升级成为新一代应用能力型超算系统,服务性能较天河二号实现倍增,可有效支持多领域超智融合应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说。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规项目61项,牵头获批科技创新2030项目4项。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中山大学将以新的百年为起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