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门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加快成为优等生 奋力建设新侨都

   2024-10-08 南方日报
35
核心提示: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日前,中共江门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下称“全会”)召开,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江门新篇章,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日前,中共江门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下称“全会”)召开,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江门新篇章,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江门新的更大贡献。

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侨乡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六大工程”,2023年GDP突破4000亿元、居全省第七、实现争先进位,成为全省第六个工业投资过千亿元的地市、招商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各项事业呈现关键性转折性向上向好变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会提出,江门要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气概,激发改革血性、激活创新基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力争一流、抢率先,打造更多全省全国第一,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勇探新路、勇立潮头。同时,全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自觉把江门发展放在全省全国战略布局中谋划,乘势而上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GDP达到5000亿元,加快迈入万亿元级城市行列。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对一个城市而言,只有把自身的发展置于全省、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谋划,敢担当、善作为,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先行先试、敢闯敢拼,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打开更多的机遇空间。

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江门将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再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为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世界华侨华人引资引智创业创新重要平台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奋力建设富有家国情怀、自强创新、开放包容、诚信友善、时尚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

培育粤港澳大湾区

新增长极

崖门水道海风猎猎,万里洋面巨龙卧波。

国庆假期,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现场一片火热,1500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抓紧铺装高栏港大桥钢桥面,朝着年底建成通车的目标全力推进。

这意味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江门离大湾区核心城市圈层越来越近了。届时,大广海湾地缘格局将发生全新改变。

近年来,江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突破口参与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历次市委全会对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均有部署,在开发建设上始终慎之又慎、谋定而动,每走一步都在为大广海湾发展创造条件,为其更好服务战略布局积蓄力量——

优化大广海湾管理体制机制,全省率先上线“湾事通”江门专区,成为全省首个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获批“港澳药械通”试点,深圳机场江门航空港建成启用,“数字湾区”“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建设……

如今,拥抱“双通道”、迈入“大桥时代”,大广海湾经济区有望掀开新的发展篇章。

接下来,江门将紧扣“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充分利用港澳“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深度参与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港澳融合”工程,全力把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部署建设的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大广海湾经济区也是江门打造大湾区新增长极、迈向万亿GDP城市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接下来,侨乡将加力提速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强化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争取国家、省规划布局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共同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

加力提速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江门还将着力提升与港澳、深圳、珠海等湾区城市“软联通”水平,同时也将在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全面融入珠三角九市深度一体化,携手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完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机制,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一方面,江门将创新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投资开发、运营管理机制,与深圳共建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

另一方面,江门将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与香港谋划建设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积极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战略,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江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只有深化改革,江门才能够把机遇变成先机、把潜力变成实力、把优势变成胜势,跑出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全力把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

打造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综合试验区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江门县镇村乘着深中通道的东风,迎来了众多游客,大街小巷和景区出现了大量深圳和香港牌照的车辆——

走进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醒狮、蔡李佛拳、市集、文艺快闪等精彩活动不间断,市民游客漫步街区小巷,“烟火气”扑面而来;来到赤坎华侨古镇,白天游人如织,夜晚火壶涅槃、烟花漫天、铁花火雨、火龙祈福,八方游客欢聚一堂感受侨都浪漫;在鹤山古劳水乡,景区连日开启“人从众”模式,美丽的水乡风光沁人心脾,丰富多彩的活动目不暇接,日均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文旅火热彰显城市活力,成为江门县镇村奔向共富路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江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全面增长,省典型镇、村建设扎实推进:鹤山获省考核创先类第一,开平—台山入选省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台山入选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新增2个全国千强镇,大型产业集聚区、主平台考核均获优秀、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9:1……

自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侨乡以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将实施“百千万工程”视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和重大机遇,勇当区域协调发展的开路先锋。

在此基础上,江门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坚定不移、务实高效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奋力打造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

健全“强县”动力机制。江门将立足“一县一策”支持县(市、区)加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壮大支柱产业、做强特色经济,深入推进强县扩权和扩权强县改革优化职权事项清单,依法赋予县(市、区)更多市级管理权限,扩大县级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

做大做强镇街经济。江门将加快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级改革试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重镇(街)、商贸强镇(街)、文旅名镇(街)、农业大镇,培育更多全国千强镇、全省百强镇,深化“八镇联动”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建好省典型镇,加大向镇街赋权赋能,全面激活镇街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江门将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做精做深陈皮、大米、鳗鱼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建好“江门优品”行政区品牌,完善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动力机制,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三块地”改革,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在务农、务工收入之外还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打造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江门必须把县镇村的能量利用起来。这是经济新增量所在,也是城市未来所在。可以说,县镇村的未来,决定着江门的未来。

做优世界华侨华人引资引智创业

创新重要平台

1979年,江门与港澳商人兴办“三来一补”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协议额80.80万美元。

如果要撰写珠三角城市群外贸发展史,江门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大胆探索,无疑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依托侨乡独有的资源优势,江门外贸总规模长期排在全省前列,摩托车、电路板、纺织等各类工业产品畅销海外。

“侨”是江门最亮眼的名片。回溯过往,数百年来一代代侨民先辈漂洋过海、闯荡世界,在异国他乡开基立业,造就了“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盛景。

将观察的维度拉近,近三年来江门深入推进“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探索落地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办、省级“人才优粤卡”、灵活引才机制等多个事项,并出台实施全国首部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建成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正式运营。

透过现象看本质,江门在便利华侨华人投资方面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前列,其背后离不开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地区)的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这是江门推进改革开放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也是江门打造世界华侨华人引资引智创业创新重要平台的最大底气。

开放不止步。站在新的起点,江门将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全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新载体、新通道——

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质效。江门将提升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水平,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常态化运营好中欧班列,建设广东对接欧盟高端资源新产业平台,加快建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打造广东参与RCEP区域合作重要门户和桥头堡。

全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江门将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助力企业稳住订单、深耕市场,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省级农产品进口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希音、京东、天猫等著名电商企业在江门扩大布局、加快发展,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

以侨为桥扩大对外开放。江门将纵深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全力提升侨都“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推动江门侨力侨资侨智从“归根”到“再生根”,做实做优世界华侨华人引资引智创业创新重要平台,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推广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高标准建设“侨梦苑”、珠西创谷等平台……

开放,开放,再开放。始终走在开放前沿的侨乡,如今乘着大桥经济的东风再度出发。不难预见,作为中国著名侨都和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江门新时代“侨”的文章将越写越精彩。

聚焦江门七大领域改革

(一)围绕完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制机制,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力把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

强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在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二)围绕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争当全省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构建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提升地方经济治理能力

(三)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四)围绕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

健全“强县”动力机制

做大做强镇街经济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区域协作帮扶

“向海”拓展发展新空间

(五)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质效

全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以侨为桥扩大对外开放

(六)围绕深化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

丰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江门实践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七)围绕完善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更高水平法治江门平安江门

完善法治江门建设体制机制

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改革精神:

侨的基因与冲天干劲

中共江门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成富有家国情怀、自强创新、开放包容、诚信友善、时尚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

这是江门推动改革、赢得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过去、在当下都能找到映照。

家国情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始终情系桑梓,用满腔热血、用真金白银鼎力支持江门发展。放在今天,侨乡更应秉承华侨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抓主抓重、奋发有为,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作出江门新的更大贡献。

自强创新——江门是梁启超的故乡,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字句被五邑学子反复读起,深植“少年强则国强”的理想。这片不到全国千分之一面积的土地,孕育出34名院士,名列全国前茅、广东第一,被誉为“院士之乡”。如今站在改革的潮头,江门更需要这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抓住关键重点,有力有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

开放包容——从中西合璧的碉楼骑楼,到多元文化的侨村林立,江门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与生俱来。改革开放后,江门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等优势,利用开放区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质量外资项目,大长江、李锦记、雅图仕、嘉士利、维达纸业等外资侨资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为江门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放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江门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无论是建设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还是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健全为侨服务网络,都更需要张大怀抱,海纳百川。

诚信友善——11年前,16万封中国侨批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有将近5万封来自江门,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侨批具有“银信合一”的特征,蕴含着华侨华人诚信的观念,也滋养了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土壤。江门正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诚信将是必不可少的品德。江门是一座“爱心之城”“慈善之都”,一代代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如今越来越多爱心企业、热心人士涌现,每一位市民都在用行动书写“人人皆可慈善”的江门故事。

时尚活力——从19世纪60年代华侨带回来的第一罐咖啡粉开始,咖啡文化已经在江门发展160多年。同时,江门又是名副其实的“明星之乡”,刘德华、周润发、谭咏麟、容祖儿等都是江门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门籍港澳明星有100多人。与潮流接轨,是江门天生的“时尚范”,也是江门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源泉之一。如今,江门上千家咖啡茶饮店随处可见,“侨都咖啡”“江门茶饮”品牌打出名堂,充满活力的年轻态,是江门与时俱进、争做先锋的生动注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