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见证了家人在中医调理下延长了三年寿命后,出身建筑世家的赵静,受家人的鼓励下,最终坚定地选择了投身中医药科学事业。
“我希望能通过我的科研工作,用科学数据证实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如今,赵静已经成为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澳门大学糖工程与检测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同时也是国际组织西太区草药协调论坛永久秘书处秘书兼项目主任。“为了满足小时候的愿望,我还保留了药膳这个研究方向。”赵静调侃说。
11月17日,大湾区科学论坛再次集结近10名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女科学家分论坛上,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力量的“她智慧”娓娓道来。“相信”“坚持”“热爱”,成为这场论坛提及最多的关键词。除了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鼓励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突破自我、勇闯科研“无人区”,这些女性中的翘楚精英,也在为如何释放“她力量”创建更公平、良好的科研环境建言献策。
“拼智商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接下来的女性成长要拼智慧、树立自信心,形成独立人格,用真诚激励他人。我相信,在今后的伟大变革时代,不会再有太多女性科技工作者难以逾越的鸿沟。”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菊妍表示。
能“挑大梁”,更能“上天下海”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春英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多数学科女博士超过50%。中国女性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40%,有高级专业技术支撑的女性数量占总数的25.7%。在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女性约占6%。同时,在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下,女性在科技人力资源中的数量越来越多,高层次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超过一半。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已活跃在科研领域的每个角落。今年上半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唐丹玲带领实验室“南海生态环境权益遥感综合研究U团队”骨干成员全程参加了我国首套7000米级ROV(水下遥控航行器)系统的海试,用实际行动证明,女科学家也能圆满完成上船出海科研的任务。
“我已经坚持了40年,海洋事业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从海洋遥感到海洋牧场,如今,唐丹玲将科研重心聚焦到海洋高分辨率重力仪的研发、海试和应用过程中,为海洋水下导航、资源勘探、灾害预防、地球科学等多个重要应用领域赋能。
在坐落于东莞松山湖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闪烁体中子探测器系统负责人唐彬自博士毕业后,就全程见证并深度参与到了这一“国之重器”的建设过程。
“我们当时定了一个很远大的目标,顶着从零开始的压力,各自认领了任务。”唐彬的任务是自研一个能够替代氦-3正比计数管且成本更低的核辐射探测器。“当时我们经费并不充裕,工期也短,研究的产品性能指标还不能跟国际通用产品相差太远。在多重压力下,女性的抗压能力和多线并行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才意识到自己既要管研发,解决很多核心器件从无到有的问题,还要解决未来大面积应用的工艺质量管控的问题。虽然置身于这样一个高节奏的研发过程偶尔会焦虑,但是总体是享受其中。”
归纳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特质,唐彬总结了三个点——有科研情怀、坚持梦想、长期耕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约4000万人,占比达45.8%,且增速超过男性。女性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论坛现场,多位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受访时告诉记者,无论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高,接近1:1,男女科研人员的学术差异并不大。
从数量上来看,女性几乎占据了“半边天”,但存在的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缺口,日渐增大的科技界竞争压力,以及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周期增加的问题,依然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不小挑战。
“她智慧”需要更多“存在感”
受访女科学家们坦言,她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学术资助,更倾斜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她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打破从“副手”晋升“一把手”的“天花板”。
2023年7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自2024年起,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由45岁放宽至48岁,中国在科技领域中的性别平等政策,给予了女性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的向上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广东省积极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成立广东省女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成功举办大湾区女性科技创新大赛等举措,持续优化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环境。
在刘菊妍看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女性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平等后,要提高自身的声量和“存在感”,现场的女科学家表示,剩下的就是要突破自己内心,不给自己设上限。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燕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观察到,女性成长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女性自己,在申报项目和评优的时候,女性的主动性偏低,在杰出科学家队伍里,女性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对此,她认为,不光要打破女性自身不能胜任科研工作的偏见,提高对自己的评价,还要积极主动去争取主导性的工作,不要被“标签”束缚在服务协调的事务中。
“不让别人来定义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实际上我们能做任何事情。”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生物安全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青表示。
“有的时候,来自他人的启发和鼓励也十分重要。”对于高平而言,在她的科研人生里,最关键的节点之一就是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做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并得到全球防弹衣龙头企业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的关注。
“当时我的导师评价我‘是个很有创造力的人’,我觉得这对我非常重要,当有人跟你说你很有创造力的时候,说不定哪一天你就可以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东西。”在此之后,高平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在清水湾校区,依托更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更优越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发明了全球最坚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并申请了专利。
“外部应该给予女性同胞去承担更坚韧的任务,这样女性也能培养更多自信。”高平希望,能有更多女性加入科研队伍,不管是把工作写在书本里还是摆在货架上,都是对社会创新的贡献。
长期在澳门的赵静认为,“大湾区优势显著,我们在澳门希望做国家所需,澳门所长,以质量为核心、以澳门为支点,以检测认证为抓手,打造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促进中医药国际拓展。我充分感受到地缘相近、融合度高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带来的便利。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在赵静看来,论坛为不同领域的女科学家们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只有加深了交流,才能互相认可,进一步了解不同领域的科研,才有可能擦出新的创新合作火花,推动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花期,不着急、不焦虑,静待花期,总会盛开。”赵静的这句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