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以煤为基  改革赋能  科创引领 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2024-11-20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36
核心提示: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对标一流、突出重点和问题导向,坚决落实集团公司“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以对标促达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对标一流、突出重点和问题导向,坚决落实集团公司“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以对标促达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争一流,努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集团公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煤为基 提升企业主责主业竞争力

不断提升勘察设计核心能力。累计设计煤矿500余座,总产能超7亿吨,设计并建设了大海则、袁大滩、龙王沟等一系列大型高产高效矿井。聚焦“以煤为基、开拓创新”,攻克了矿井智能化、智能开采等关键技术;在智能矿山架构、矿山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形成了智能化设计“工艺包”“安全大平台”等成果。研发“‘煤-电-化-新’零碳园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采煤到采能,从燃料到原料,从单能到多能,从废害到资源,从低碳到零碳。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运营的大海则矿井水深度处理项目脱盐车间,所产产品水水质均符合地表三类标准,实现了矿井水的零排放和浓盐水资源化利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升工程总包品牌影响力。推进质量管控,规范供图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建立现场问题反馈长效机制,梳理完善问题台账。强化制度建设,制定11项管理制度、5项管理办法、编制5项标准、修订41项制度。坚持以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推进工程创优,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总承包铜钥匙奖2项,煤炭行业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金奖4项、银奖5项、铜奖5项。形成了以设计为龙头的管理高效协同优势,多年位居煤炭勘察设计行业前列,累计完成总包工程120余项,合同额超400亿元。2024年5月,成功签约了公司第四个特大型全矿井工程总承包项目,开创了国内固定总价矿井总承包业务的先河。

改革赋能 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把深化改革作为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获评2022年度中央企业所属“双百企业”专项考核“标杆”,2023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和“科改示范行动”扩围名单。修订了《党委会工作规则》等多项制度,更新完善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建立党委会、董事会和总办会决策清单。推动子公司考核由合同、收费规模指标转变为利润总额等效益指标;10个生产院修编工时定额标准,优化生产单位二次分配机制。全面推行公司经理层、中层干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牵引企业管理变革。推动所属生产单位由“专业所”向“综合院”跨越,优化企业组织架构。获批国务院国资委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公司内率先实施岗位分红。扎实推进项目收益分红工作,为科创工作匹配精准激励措施。工资总额备案制、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等改革举措均落地实施。

科创引领 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2024年8月9日,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中煤冲击地压与水害防治研究中心,是针对西部煤炭主产区需求而设立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科技研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致力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自主研发了矸石浆体充填、矿井水和化工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系统应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安全释放、瓦斯防治多元协同联控等安全保障技术。近三年,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39部,获专利211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共30余篇。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发布《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3项,智能AI系统8款产品通过安标国家检测中心评审,申报了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项,形成了多个“技术服务+”“科研+”多形式产业化产品包。搭建了“研究中心+实验室+平台”的架构,包括绿色开采、绿色零碳建筑、冲击地压防治等14个研究中心,采矿技术、水化学、碳中和等6个实验室,以及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平台等。2024年8月,中国中煤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公司并顺利揭牌,将为打造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治理新模式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构建“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体系,累计与3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立良好科研伙伴关系,推行“揭榜挂帅制”“赛马制”,激发创新活力,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获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联合国内知名高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企业联合基金两项。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培育以院士为首席顾问,高端人才领队,多专业融合的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打造中国中煤绿色低碳技术品牌,坚持深耕矸石多态充填理论研究与技术工程实践、超前布局开展零碳园区能源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扎实推进多能互补和绿电离网制氢等技术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