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经济日报》调查专版刊登的“探路西部大开发新格局①”《聚能起势走好内涵型增长路——陕西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调查》报道中,由渭南市创建的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作为打造成果转化生态的成功案例被登载报道,并指出,陕西这种“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校研院+”产创融合孵育新模式,已成为赋能陕西追赶超越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调查报道从三个部分展示了陕西加快构建西部大开发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探索和发展规划。在第一部分“打造成果转化生态”中开篇就指出“作为陕西最早实践飞地孵化模式的地市创新窗口,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将科技创新谋求产业升级的触角深深嵌入陕西省创新资源最富集的核心区域”,文中列举了孵化器引进培育的典型在孵企业——陕西华森盛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孵化器牵线搭桥,公司与5所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其投建的生化公共服务平台即将于年底前在渭南市蒲城县正式运营,这也是陕西省首家由民营科技企业投建的生化公共服务平台。
此段报道,从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角度,对渭南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予以了充分肯定。
2019年,由渭南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设立、市科技局主管的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正式启动运营,其探索的“西安研发、渭南转化、园区落地”飞地孵化模式至今已趋于成熟,飞地孵化品牌逐步树立,其高度集聚、专业运营的科技成果孵育体系成功孵化培育了渭南双盈科技、华迪生物、海川智控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在渭注册落地。据统计截至目前,孵化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6家,在渭注册企业9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家,柔性引进西交大、西电等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100多名、转化科技成果100多项。2020年孵化器获批省级众创空间,2021年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年已申报省级高能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今年以来,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也正在进行当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相关工作明确由工信部负责。11月1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再次受到重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孵化器将按照基础级、高能级、卓越级三个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工信部制定全国孵化器规划、政策和标准,建设全国企业孵化“一张网”,并对高能级、卓越级孵化器开展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省级主管部门做好本地区孵化器监管相关工作,促进孵化器规范有序发展。
下一步,随着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孵化器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的孵化器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总体目标,进一步调整思路,积极探索,向新而行,向实发力,聚焦孵化和落地两个关键环节,不断优化服务、增添措施,进一步贯通科技创新、转化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全链条,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附:2024年11月5日《经济日报》报道原文“打造成果转化生态”部分内容
创业法务培训、新质生产力路演、在孵企业进高校……走进位于西安高新区雷信科技园内的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一块告示板上写满了三季度服务安排。作为陕西最早实践“飞地孵化”的地市创新窗口,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已正式运营4年多,将科技创新谋求产业升级的触角深深嵌入陕西省创新资源最富集的核心区域。
正在筹备出孵的陕西华森盛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婧告诉记者,“在孵化器3年多,我们与5所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陕西省首家由民营科技企业投建的生化公共服务平台即将于年底前在渭南市蒲城县正式运营”。
“西安研发,渭南转化,园区落地。”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金融部部长于婷告诉记者,“围绕渭南20条主导产业链群创新升级,先后有106家科技企业从这里出孵,其中93家落地渭南市。”
如果说贴近创新资源、吸附科技活力,是飞地创新孵化的底层逻辑,那么高度集聚、专业运营的科技成果孵育体系,则是陕西创新活力厚积薄发、孕育新动能的生态雨林。
在西安高新区,类似渭南市这种扎堆聚集的省内外科技飞地孵化器已达百余家。于婷说:“近几年,许多东部地区城市频繁深入西安,大部分是冲着西安的科技项目和人才富矿来的。”
从内陆省份到科技创新“打卡地”,陕西的逐级“释能”之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紧密契合。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装备工业基地,陕西省也是国家级科教重镇,尤其是西安市科教资源丰富,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高等院校84所、工程技术人员近100万人;聚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311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92件。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陕西的经济增长速度曾长期处于全国偏后的位置。如何破题?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陕西以改革开路,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打破“分隔分割分离”三分机制体制藩篱;依托跨领域市场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吸纳、承接、引导产学研创新要素融合融通。
长期从事科技产业研究的陕西省咨询委员会科技组组长孙海鹰认为,扎实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是陕西打通产学研资源的破题之道。西安高新区是全国最早探索科技成果孵化器模式且孵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培土扶苗、投早育小,是其以新谋进的发展基因。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从“小”做起。多年来,西安高新区打造“新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五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境内外上市企业”孵育体系,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布局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300余家,汇集研发人员达30万人。位于西安高新区创业园的陕西欧卡电子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健楠说:“小企业腾飞,得益于孵育体系的强力支撑。”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俊峰介绍,2023年,西安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85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20家。截至2023年底,西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5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速超30%,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人均交易额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位。
如今,围绕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陕西省西有咸阳市与高校联合布局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北有铜川、延安、榆林联手大院大所共建的航天航空产业集群、物联网绿色研发和碳硅钛镁基新材料创新产业带;南有高校科研院所与汉中、商洛共建的飞地科创中心和新型储能研发基地;东有渭南与研发机构联袂培育的3D打印增材制造和现代精细煤化基地创新型产业孵化集群。“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校研院+”产创融合孵育新模式,已成为赋能陕西追赶超越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介绍,陕西省已构建起4个国家产教融合平台、7个国家高新区、5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包括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内的130多家省级科技产业孵化器矩阵。(编写:史毛莉;校对:于婷;审核:张胜康;报送:奚军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