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工业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巡礼(1999年-2024年)】
中国有研:为建设世界一流有色金属科技集团砥砺奋进
开栏的话:我国科研机构自1999年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先后将国务院相关部门所属科研院所进行分类改革。其中,有色工业科研院所的转制历程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篇章。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产业升级,还增强了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为总结有色工业科研院所自转制以来改革发展历程与成就,从即日起本报推出《有色工业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巡礼(1999年—2024年)》专栏,全面展示有色工业科研院所转制后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推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国有研”)是转制院所中央企业,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新材料工程技术创新、行业科技服务和高新产业培育。中国有研成立于1952年,经历了稀有金属研究开发(1952年—1962年)、稀有金属工业化(1963年—1977年)、有色金属科技现代化(1978年—1999年)、有色金属高科技产业化(2000年—2017年)和价值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化(2018年至今)等发展阶段。70多年来,中国有研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国防军工,始终努力走在行业工程技术创新的前列,服务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
近20年来,中国有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上锐意进取、持续突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底,中国有研总资产达173亿元,为2002年末16.2亿元的10.7倍,年均增长12%,拥有包括2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员工5800余人,成员单位50余家,走出了一条转制院所创新驱动发展的有研道路。
坚持创新驱动
全面塑造科技发展新优势
20余年来,中国有研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加强领域建设,构建核心技术体系,积极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等体现央企使命担当与核心功能的重大任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2003年—2023年,中国有研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纵向项目1280余项,制修订标准94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38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励360余项,科技实力和行业影响力持续增强。
持续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03年以来,在原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中国有研新建1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在企业中首批试点建设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是我国新材料测试评价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主中心,为有效聚集人才和创新资源、开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扩大在国家和行业中的科技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提升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支撑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有研坚持围绕有色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选矿冶金、大品种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汽车动力电池、新材料分析检测评价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原创开发的稀土资源绿色开采与分离提纯共性技术推广持续突破,在建产线达产后,产能占国内的80%以上;发布具有全球独家知识产权的高镁含量低密度铝合金材料技术,改变了长期跟随国外标准的研发路径。通过承担企业委托项目、共同合作开发、技术转移输出、分析检测评价等,每年服务企业和科研团体数量近万家,有力地支撑了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培育孵化。中国有研相继突破了一大批新材料技术,成功开发直径12英寸半导体硅单晶及抛光片制造技术;自主研发的面向先进制程12英寸高纯钴靶和阳极产品、高性能稀土永磁体制造用系列高纯稀土金属-合金原料及其速凝薄片制备技术,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培育孵化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在内的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
持续探索合作创新模式,强化重要创新领域的前瞻布局。中国有研先后开展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动力电池材料等前沿方向的研究;针对基础研究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加强与外部的协同开放创新;组建了有研广东院,围绕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多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模式,对前沿新材料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坚持主责主业
全面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有研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先导性和支柱性未来产业,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上海、安徽、江西、四川、重庆、广东、福建,以及英国和泰国等地建设了研究开发、科技服务和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产业发展处于初创成长期。中国有研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有机结合,先后组建有研稀土、有研粉材等产业公司;面对原材料供应紧张、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从产能扩张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逐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导产业累计营业收入约40亿元,为“九五”期间的2.9倍。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处于稳步增长期。中国有研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高技术产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稀土高纯金属、特种合金、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全产业链布局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中国有研累计主营业务收入约209.2亿元,为“十五”期间的5倍。
“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处于蓬勃繁荣期。中国有研重点围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铂族稀贵金属材料、有色金属特种加工材、光学(红外)材料和分析检测服务等六大产业领域,大力开展结构布局优化、产能提升和基地保障条件建设以及提质降本增效工作,培育孵化了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中国有研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90亿元,为“十二五”期间的2.3倍。
“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阶段。进入新时代,中国有研已转向价值型高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立足有色金属工程技术创新,坚持需求牵引,整合优势资源,实施科技-产业-资本三轮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做强做优做大集团高新技术产业,有研粉材、有研硅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打造深化改革新模式
20余年来,中国有研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摆在首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集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该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有研勇闯改革“深水区”,推进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打造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构筑市场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释放动力活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政治建设成效持续巩固深化。构建“1+360+N”有研特色党建工作体系,党建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四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扎实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的各环节。持续推进董事会建设,13家所属二级公司成立董事会并全部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集团总部及二三级公司管理人员覆盖面达到73%。“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益完善。
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管理人员选用和退出机制,实现“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制度化、程序化、常态化;落实市场化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推进股权激励、项目分红、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各类近中长期激励方式,目前,中长期激励人数占比达到20%,充分激发了干部员工的活力与动力。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动力活力。推进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积极稳妥、分层分类、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效,38家子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本层面混改比例超过70%,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产业活力。
面向未来,中国有研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国资央企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发挥好作为行业院所“关键核心技术的托底功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的引领功能、行业转型升级的赋能功能”三大核心功能,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当“排头兵”,为建设世界一流有色金属科技集团砥砺奋进。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