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聚青春之力 追“锂”想之光——记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稀贵矿产勘查中心

   2024-12-03 中国有色金属报
49
核心提示: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稀贵矿产勘查中心(以下简称稀贵中心)组建于2022年3月份,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37岁。他们是最早在锂都宜

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稀贵矿产勘查中心(以下简称“稀贵中心”)组建于2022年3月份,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37岁。他们是最早在“锂都”宜春奋战的找矿队伍之一,在轰轰烈烈的宜春大会战中勇当先锋,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绩。这是一支充满干劲与朝气的队伍,累计探获氧化锂资源量超过500万吨。这些骄人的战绩为稀贵中心在海外追寻“锂”想之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跨海寻锂  直挂云帆

2023年8月份,江西九岭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委托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对其控股的非洲尼日利亚Ogapa锂矿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自此,稀贵中心的找“锂”事业正式跨出国门。

2023年9月份,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精选7名技术骨干组成项目组,奔赴尼日利亚,7人中有6人是党员、1人是预备党员,皆是经历过宜春大会战锤炼的技术骨干,足见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对该项目在非洲取得良好开局、站稳脚跟、产出成果的重视和决心。

“稀贵中心在国内的重点工作依然围绕锂矿勘查开展,国内外业务双线并轨,不管在哪边遇到技术难题,大家都会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谈到稀贵中心的工作部署,稀贵中心主任曾庆友充满自信地说。

穿云渡海,一路颠簸,刚到尼日利亚,大家便一边调整时差,一边熟悉矿区资料。

“下半年是当地的旱季,是开展地质工作的绝佳时机,我们落地就开干。” 钟建昇是项目组中工龄最长、找矿经验最丰富的成员,他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部署安排。

“吃饭在露天厨房,办公、睡觉在集装箱。大风起兮尘飞扬,难不倒我地质郎。”谈起艰苦的矿区生活,项目成员张连湘以诙谐幽默的打油诗总结。他的乐观从容在项目攻坚时刻感染了整个团队。

再艰苦的生活条件,地质人都视若等闲,但当地疟疾盛行且医疗条件有限,成了项目组开展工作的“拦路虎”。在半个月内,项目组7名成员相继感染,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与疟疾狭路相逢,还是给大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非洲探锂  千淘万漉

“工作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工作程度低,地质资料匮乏,矿业开发相对落后,植被茂密、浮土覆盖较厚,要在这里实现找矿突破难度不小。”前期对矿区的勘查让项目负责人潘世语倍感压力。

为了尽快找到找矿线索,项目组针对民采洞及沿露头相对较好的沟系开展调查和取样分析。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最艰苦的路,沿沟系开展工作被毒虫骚扰的几率更大。

“在野外的丛林杂草内,蚂蚁和毒虫随处可见,它们的巢穴筑在地上、浮草和烂树叶下,一不小心踩上去,蚂蚁便会顺着鞋子和裤筒往上爬,即便隔着裤子也会被叮咬。被咬后皮肤立刻红肿起包,痛痒难耐。”填图组成员俞寒飞对此深有体会。

经过1个月的鏖战,加上多年对锂矿的勘查经验,项目组快速圈定了含矿花岗伟晶岩脉,并趁热打铁进行槽探和钻探揭露验证。

首孔即见矿,给项目组注入了强大信心,但好景不长,关键孔位ZK8-1达到终孔位置时并未见矿,给项目组泼了一瓢冷水。

“8号勘探线以北受构造影响发生了倒转,ZK8-1孔再加深50米。”曾庆友时刻关注项目进展,并下达指令。

这一果断的决定达到了预期效果,该孔在加深至17米时,顺利揭露出含锂花岗伟晶岩脉,厚度达30.3米,项目进展瞬间柳暗花明。生活之苦、工作之劳、毒虫之害,在这一刻阴霾尽散。

随着找矿成果的逐步提升,勘查阶段转入详查。经初步估算,矿区南矿段探获氧化锂资源量35万吨,标志着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在海外探明的首个大型锂矿床诞生。

聚力追锂  长风破浪

2024年5月份,江西九岭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委托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在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开展锂矿探、采矿权筛查及尽职调查工作,加上续作的尼日利亚项目,稀贵中心除国内尚未结题的人员外,其余成员悉数出征。

项目人员在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工作期间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较在尼日利亚时有过之而无不及。非洲旱季骄阳似火,但这并未阻挡他们用双脚丈量充满未知与希望的非洲土地。他们用纸和笔描绘出一个个地质演化的故事,用罗盘指引矿藏的方向,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心扉”,用放大镜观察“锂”想与希望。

在短短3个月内,他们完成了98个矿区、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的调查评价工作。在调查的305条伟晶岩脉中,发现了22条含锂云母和锂辉石矿化较好的花岗伟晶岩脉,其中,包括1处大型、1处中型和3处小型规模潜力的锂矿床,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从江西宜春到远跨重洋的非洲大陆,稀贵中心的地质队员凭借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坚韧的精神和卓越的业绩,在江西地质人“走出去”的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砥砺前行,以青春之力、青春之智书写地质报国的绚丽篇章。

(刘元鹏 司志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