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这一“国之重器”获批落地,到松山湖“创新军团”集中亮相珠海航展,再到华为Mate系列新机高调发布……近期,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热度不断。
12月2日,“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总决赛阶段的比拼,再次携手海内外创业者,掀起创新创业的风潮。
依托大装置、大平台、大学者、大学、大企业,松山湖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完善链条,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松山湖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之城不断迈进。创新创业到松山湖,已经成为众多追梦者的首选项。
●陈启亮 凌乐仪 唐卓 张莎
“国之重器” 赋能产品研发
最近,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发出了一项考古方面的新技能。
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们,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能量分辨成像谱仪,开展了出土汉代铁剑、清代鎏金铜器、清光绪校准铜砝码等5件文物的研究。特别是其中的一件清代鎏金铜器,X射线难以穿透金属铜器外壁观察内部结构,而利用中子成像,很容易穿透外壁看到内部的长条形状物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品信息。
大科学装置带来的全新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实际上,大科学装置的“技能”不止于此。如今,从高铁、飞机到手机芯片、锂电池,中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产品的生产研究中。
实际上,这些科研领域的“国之重器”,普通企业也可以申请使用。“我们每年设有两轮对外开放周期,其间谱仪将面向全球提供开放服务。”中国散裂中子源助理研究员杨陆峰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与企业达成合作后,由企业提供样品,中国散裂中子源运用先进谱仪对其进行测试,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产品级应用转化,惠及更广泛用户。
例如,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锂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部件,性能与安全性备受关注。然而,如何高效且无损地检测锂电池内部结构及其关键材料的物理化学反应,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中子,这一微小而充满力量的粒子,以其独特的穿透能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杨陆峰表示,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与全国多家电池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业电池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结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包括目前已进入二期项目建设阶段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内,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加速成形。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先进光源……东莞松山湖畔,“源源”不断,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筹)等高水平学府加快建设,也为松山湖注入了更多一流创新资源。这些都将为更多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在松山湖高效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中试平台 助力创意落地转化
今年以来,一款无弦吉他在社交网络走红,销量飙升。这款智能乐器“全球销量王”出自松山湖的LiberLive未知星球,而支撑这一初创企业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是藏在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里的“共享工厂”。
“我们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打通端对端服务流程,只花了2个月,帮助LiberLive对接好供应商并完成了产线建设,让他们的产品实现量产且产能翻倍。”XbotPark机器人基地共享工厂(下称“共享工厂”)总经理曾琳介绍。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一个为初创企业提供‘高定’服务的平台,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帮企业提升产品设计时的DFX(design for X),这个X可以代表资金、批量生产、维修等,帮助硬件初创企业少走弯路。”曾琳表示。
成立一年来,共享工厂已累计服务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中东等地超过50家企业,吸纳了80多家优质供应商,实现产品出货量超20万件,产值超3亿元。
大量高水平的中试验证平台,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松山湖得以“落地生金”。紧邻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仅3年的东莞市湃泊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已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金额近1.5亿元。
湃泊科技是通过“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落地松山湖的企业之一,核心产品是仅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散热片,主要应用于高端制造业常用的高功率激光芯片中。
“从首次送样,到建立月产能500万片的工厂,仅用时一年零10个月。”湃泊科技创始人安屹表示,在此过程中松山湖提供的融资、研发等支持不可或缺。湃泊科技产品快速研发及多项验证测试,就是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搭建的公共技术平台完成。
在松山湖,中试平台不仅仅是科研平台提供的基础服务,同时也成为松山湖企业拓展市场用户,组织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手段。
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电池具有光电转化效率高、弱光性好、成本低等优势,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是诸多光伏、建筑、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企业竞相研发推进的新产品。
今年7月底,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1:1配套资助下,松山湖孵化企业中科羲和耗资1500万元建成了国内首条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完全免费开放的300毫米钙钛矿电池生产示范线,装备使用免费、部分材料免费、基础工艺免费、使用培训免费。
“只有把这个行业的门槛做得更低,才能让更多人进来,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光子制造团队现场负责人、中科羲和董事长尹怀东表示。
目前,该平台已经吸引了20余位钙钛矿领域专家,宁德时代、比亚迪、陕西煤矿集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等电池领域龙头及大型国有企业、高校预约使用,排期已经安排到了明年初。
创新“雨林” 护航企业加速成长
在今年11月初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为智能游船应用领域打造的“小豚智游系统”正式发布,能实现智能游船的一键出港、自主航行、自主靠泊、一键返航等操作,受到业内关注。
小豚智能创始人耿涛是科学家创业的代表。2016年,耿涛加入由“辽宁”号航空母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领衔的“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研究无人船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自主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2020年,耿涛带领团队核心成员创立了小豚智能,实现了团队前期项目成果的产业化。
在小豚智能的发展历程中,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下称“工研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依托工研院,小豚智能成功设立“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东莞市全自主无人艇重点实验室”,并在松木山水库建立“全自主无人艇松山湖试验基地”。这些举措为技术研发的开展以及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松山湖,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新技术的“摇篮”,更是项目孵化的“雨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松山湖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不仅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成立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先后走出了超过80家硬科技公司,孵化成功率近80%。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曾这样总结道。
此外,背靠东莞超20万家工业企业带来的世界级产业链配套,以及海量应用场景,可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无缝衔接,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创新生态 构筑项目“强磁场”
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松湖杯”创赛吸引了海内外超过5000个项目报名参与,其中140多个项目实现落地发展,成为观察松山湖创新生态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松湖杯”创赛改革办赛机制,在奖励金额有限的情况下,参赛项目数量与质量屡创新高,背后正是创业者们对大赛所提供的覆盖初创企业生命全周期的服务支持,以及背后所链接的松山湖完善创新生态的认可。
搬运,这项不起眼却十分必要的工作,在千千万万个制造业、物流业的工厂、仓库里,串联起了各个环节。早在5年前,中匠机器人就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无人叉车,并且陆续在导航技术上突破,研发了磁导、二维码、激光视觉等多种技术,走在行业前列。
2022年,中匠团队迁至松山湖,浓郁的科创氛围、优质的营商环境、靠近广大供应商的地理位置都让创始人莫祝坚觉得,这是一个适宜企业长期发展的地方。“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载体工作人员从选址到政策辅导的一系列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松山湖对科创企业的重视。”
如今,中匠已经成功为茅台、中烟、劲嘉、美浓等龙头企业打造了数字化样板工厂,实现了基础的机器换人。
与莫祝坚的选择类似,来自香港的创业者谭嗣篆也通过“松湖杯”创赛来到了松山湖。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想要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然而,谭嗣篆创办的绿芝园却给出了一个大胆且创新的解决方案——“把农场塞进集装箱里”。
谭嗣篆表示,通过流动农场和集装箱种植技术,公司将农场直接带到了城市的核心区域,让上班族们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手种植并享用新鲜的蔬菜。
而这样一家有趣、有料的农业科技企业,近年来以“松湖杯”创赛为契机,在东莞设立大型厂房,专门生产集装箱种植系统。如今,该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地区,为相关城市提供新鲜、有机的蔬菜与农产品。
“落户松山湖,我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产品化的机会。之前集装箱农业是一个概念,但松山湖给予我们场地、资金和支持,让这一概念成为市场能接受的产品。”谭嗣篆说。
在谭嗣篆看来,松山湖区域人才济济,特别是数据工程师等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这将为公司带来发展利好。此外,松山湖优美的生活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政府的积极支持,也让他们决定在这里扎根。“我们的核心团队来自香港,团队成员都认为松山湖片区拥有理想的办公环境,三步遇园,推门见绿,令人心旷神怡。”
松山湖“制造业医院”
为科技成果转化装上“推进器”
一块瓷砖岩板的表面光洁无暇,但其内部的应力却可能左右其产品性能,甚至关乎使用寿命。过去,由于没有内部应力探测的“眼睛”,这个问题曾困扰过东莞知名品牌——马可波罗。
陶瓷岩板的内部应力,因岩板烧结过程中加热和冷却不均匀而产生,过大的内部应力可能导致材料中出现裂纹、变形,尤其会在后期切割过程中出现开裂,对产品质量和性能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探明这些“看不见的隐患”,近年来,马可波罗与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共建陶瓷材料研究中心,深入分析岩板成分、模拟生产过程,利用研究院共享设备对岩板内部应力进行定量测量、表征。双方联合开发的“陶瓷岩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测试方法研究”项目,已取得国际领先技术成果。
这是松山湖中试验证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有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松山湖依托散裂中子源、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搭建起了一大批中试验证平台,为企业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隐藏在一块微小零件内的瑕疵,可能让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引发质量问题,甚至影响市场表现。
如何看见“不可见”?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台“精准透视+无损检测”双源双探的工业CT默默运转,半小时后形成的高精度三维立体成像,就能从微观表征层面揭开材料的“基因密码”,为攻克这一难题提供答案。
相比传统的工业CT设备,研究院这台宽度约5米、高度近3米的双源双探的检测设备,不仅能提高扫描物品的精度和效率,还具有更大的扫描空间,能更灵活地应对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从而扩大其适用范围。
得益于高达4微米的分辨率,这台设备能够无损透视产品的内部结构,精准捕捉材料中的缺陷和变形,为企业分析产品问题并优化生产工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模具制造为例,通过工业CT的高精度无损检测,模具内部的气孔、瑕疵分布情况得以清晰展现,为企业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了冷却性能的显著改善。
在新能源领域,电池产品通过工业CT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也能精准分析电池内部结构,对比服役前后内部变化,从而改进设计与制造工艺,优化产品效能。
不仅如此,研究院拥有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的办公研发及实验室,并累计投入仪器设施2亿余元,配备有完整的材料研发、制备、表征和检测评价等仪器设备,可以为企业提供从产品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全流程支持,犹如一间制造业“医院”,能用最精准的方式诊断出产品的“隐性病症”,让问题在出厂前就得到解决。
此外,这台工业CT在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国防、铁路、材料、电子、石油、电力、汽车、科研、考古等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