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广西科技体制创新改革落地生根收获实效——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动力

   2020-12-03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
35
核心提示: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助推剂。按照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决策部署,近两年来,广西紧紧扭住关键,积极创新探索,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大刀阔斧、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会同广西科技厅认真梳理,深度挖掘,集成形成典型经验清单在全区推广,为各地科技体制创新提供示范引领。

  企业化运作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5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个被简称为“广西科改33条”的重要文件,在八个方面形成了33条政策和近90个政策点,是近年来广西科技创新领域政策最全、突破最大、“干货”最多的政策文件。这其中便包括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的具体举措。

  作为先行先试的地区之一,南宁市从2018年以来便先后出台政策措施,“试水”推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推动“自我造血”,助力持续发展。南宁市创新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运作模式,依托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以企业化方式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求核心团队持有研究机构股份且占主导地位,允许高层次人才团队以知识产权、现金等方式入股。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实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南宁市出台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与资助管理办法,从基金参股、运营经费补贴、平台建设支持、人才资助与安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配套一揽子支持政策,如连续三年每年最高给予3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等,扶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做大做强。同时,创新政府作为“天使投资人”的融资运作模式,对研发阶段、具备一定风险但意义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创投资金支持,最高可资助4000万元。

  目前,南宁市已引进东北大学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广西珞桂节能环保研究院等7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同步引进直接或间接持股的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顶尖人才9名,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科研产业融合 打破藩篱促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打破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藩篱。面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区内一批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围绕解决科技创新协同难问题开展了有益探索。

   “组团”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牵头成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吸纳62所高校加盟。联盟各高校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分挖掘新技术、新成果,并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价值分类、分层次创建多个成果库。同时围绕学科优势,遴选重点项目,与重点培育团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合作模式,推出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典型,为复制推广提供参考。“联盟”成果不俗,“十三五”期间,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三级联动”,区市县共享资源和成果。广西农业科学院以市县农科院所改革为抓手,与设区市共建12个市级广西农业科学院分院,与60个县共建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人才上下流通,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多层级联动,科研部门协作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服务对接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9年各分院共获得项目由建院初期的73项增至316项,各试验站获得项目由成立前的88项增至386项,引进集成技术980项,创造经济效益49亿元。

  产学研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广西(来宾)中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模式、制造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推动整合高等院校和上下游企业科研资源,共建一批研发实践平台,联合培育多支科研团队,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成创新,建立校企各方利益共享激励机制,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目前,企业拥有各类专利163项,自主开发各类创新产品1400多款,产值从2017年的2500万元增长到2020年1-8月的2.5亿元。

  优化服务 不拘一格引人才

  长期以来,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是制约广西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加快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玉林市整合人才发展支持政策和服务资源,完善科技人才“引留用”机制,建立人才发展全链条服务体系。

  这个“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照顾了人才引进前后的方方面面——建立人才优先落户系统,提供安家补贴、生活补贴、住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系列服务;对第一至第三层次人才,采取“一人一议”办法由市财政给予专项科研启动经费;建立科技项目尽职免责制度、“人才入校再培养,专家赴企搞研发”双向合作模式,鼓励人才大胆来、放心留、放手干。

  此外,广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把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解放”出来,在更广阔天地施展手脚。例如“广西科改33条”中,便提出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为单位、个人混合所有,明确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以更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引育领军人才,积蓄发展后劲。据广西科技厅统计,截至目前,广西新落实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7个,累计达104个;落实到广西工作时间未满三年的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83人科研补助政策,共资助818万元;申报2020年度国家引智项目34项,计划引进外国专家253人次,申请资助经费约达1398.78万元,三项数量均为近年之最。

  当前,广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仍在向纵深持续深化之中,尤其是今年以来,广西组织实施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推出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举措,深入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夺取新冠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发展“双战双赢”,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54.9%,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正在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正日渐凸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