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启动仪式日前在河套深圳园区举行,作为园区内第5个启动建设的中试转化平台,该平台填补了河套合作区在成像器件验证测试领域的空白,为河套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按下加速键。
中试转化平台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赋予了河套深圳园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提出要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
一年多来,河套深圳园区已授牌建设10个行业级中试平台。其中,已建成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4个中试平台,拟筹建平台涵盖高频大功率模组三维封装、电子光学仪器、人工智能终端测试、智能工程生物、集成电路检测技术与装备、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六大领域。基本实现重点产业中试服务全覆盖,中试转化集聚区雏形渐显。
采写:张秉仁 统筹:张玮
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部”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试”一词正作为科创领域的关注焦点而被频频提及。在科创资源富集的深圳,一批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试基地、平台也表明,中试作为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已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中试?通俗来讲,中试是新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科研人员可以在该环节对产品进行测试与验证,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技术问题。对于科创企业而言,中试不仅是技术成熟度的检验,更是市场适应性的预演。通过中试,企业可以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降低投资风险,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产品是否成功,包含四个关键环节,想得到、做得出、用得好、卖得畅。其中,想得到是创新,从想得到到做得出,就是中试。”深圳市科技局原副局长、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解释道。
中试涉及到研发流程和技术路线选择、工程工艺和性能参数的优化、知识产权等多个环节,需要平台支撑和不同供应链的配合。大湾区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做到创新源头与产品定位的优化衔接,就需要通过中试通道实现。有统计表明,科技成果经过中试验证,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验证,成功率仅有不到30%。
张克科认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正经历着系统性重构和整体性重塑,重构中间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中试中心,重塑则是要把中心的元素要素选择好。“当前,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任务由教育部承担,在地方仍缺乏共同协同的平台、通道和载体。正因如此,处在大湾区产业生态圈、深港协同创新圈之中的河套,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点之一,打造中试转化集聚区恰逢其时。”
实现重点产业中试服务全覆盖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既是国家层面赋予河套深圳园区的发展定位,也是省市级层面推动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2024年6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指出,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打造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
恰好在一周前的6月11日,河套深圳园区为中试集聚区内的10家中试平台举行了集中授牌仪式,4家已建成和6家拟筹建的中试平台正式亮相。作为集聚区建设的中短期目标,10家中试平台重点支持内地和港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领域,基本实现重点产业中试服务全覆盖。
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10个中试平台的建设方中,不仅有企业,也有两地高校研究院,深港在科研和技术转化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不论是寻求产业化发展的香港科研机构,还是意图实现技术突破的内地企业,都可以依托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协同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
以已建成的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为例,建设方中煤科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雷表示,河套合作区链接深港两地的功能是吸引其入驻的重要原因。“从发现产品问题,到验证解决方案,在河套能够很方便地调动国际化资源。”该平台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现已孵化20余款煤矿机器人产品,在推动煤矿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拟筹建的河套电子光学仪器中试平台,依托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聚焦材料、生命科学、半导体芯片检测及应用领域的电子束检测等方向,致力于打造高端电子显微仪器产品,将建设世界级电子光学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基地。
“河套深圳园区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的中试服务为支撑,打造从技术到中试到转化到认证到市场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细分领域的国际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引进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授牌仪式上,河套发展署副署长黎慧来介绍。
深港两地可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
202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提出要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汇聚海内外创科企业,将其先进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及进行中试。这与深圳园区发展策略高度契合。
张克科观察发现,深圳从“十二五”开始就布局建设了一批中试中心,早期的中试中心大多注重单一产品的创新,而没有在产学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许多成果到最后都成了“陈果”。他认为,中试平台建设缺乏三个环节,一是团队和团队之间的对接,二是资本和市场的对接,三是公益平台和公共平台的协同。
为此,他建议以中试平台为契机,探索建立深港两地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河套合作区因具备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是开展现行探索的理想场地。“立足平台,充分利用河套跨境合作的机会,充分利用香港人才、大学研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充分利用深圳产业链的完善性,在河套加速实现‘从0到1’‘1到100’的转化,形成跨境合作的创新集群。”张克科说。
“协同创新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的拼接式分工,而是一种复杂紧密的互动关系,类似于齿轮之间的咬合。其中,某个齿轮可能起到变速作用,而另一个齿轮则发挥稳定作用,齿轮的运作方向也不是完全一致。但是,它们的咬合最终能在整体层面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甚至推动系统性的大突破。”他解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