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广东是一片充满创新机遇的土壤

   2024-12-27 南方日报
29
核心提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红鸟日晷正静静沐浴着冬日暖阳。建校两年多以来,象征着港科大、港科大(广州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红鸟日晷正静静沐浴着冬日暖阳。建校两年多以来,象征着港科大、港科大(广州)两所学校的日晷历经了近千个日出日落,见证着一所崭新高校的不断前行。

2019年,作为港科大首席副校长的倪明选接下建设港科大(广州)的新任务。于他而言,从学校筹建到正式建立,再到今年走出第一批硕士毕业生,每一幕都历历在目。

在今年的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典礼上,他向毕业生们说:“你们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步入人生新阶段,无论面临何种挑战,都请坚信:你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践行者。”

作为创校校长,倪明选也为港科大(广州)的种种创新与改革而骄傲:探索开创性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牵手广州产投集团共同推出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转化母基金”……在南沙这片土地上,港科大(广州)正蓬勃生长,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注入新的创新活力。

“我们想要通过自身的探索,推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倪明选说。

●南方日报记者 钱明雅 吴少敏 李秀婷

“学校不应该是象牙塔”

南方日报:不久前,港科大(广州)举行了首届毕业典礼。您如何看待近两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倪明选:刚刚走出校园的229位毕业生是我们的“第一张成绩单”,他们绝大部分都来自第一届红鸟硕士项目,也代表着学校在“培养出怎样的人才”上的答案。

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有写标准答案的能力,更有愿意探索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起给出正确答案,港科大(广州)更期待我们的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学会批判性思考,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新知识的创造者、打破界限的未来领导者。

这些毕业生我基本都接触过,他们都非常优秀。令我感到很欣喜的是,他们中有不少正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港科大(广州)是一所以爱国和创新为基因的研究型大学,我们致力于为大湾区、广东和国家科技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南方日报:在教育模式上,港科大(广州)作出了怎样的创新?如何做到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倪明选:一直以来,全世界的高等院校都是按照(院—系)模式来搭建学术架构。但在科技的迅速发展之下,世界上很多挑战性的问题,例如碳中和、低空经济和各种海洋工程,都不是靠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我们希望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来共同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学校里,很难打破学科的边界。当时我们在筹备港科大(广州)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在学术架构上,港科大(广州)突破传统的“院—系”架构,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开创性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我们是一所科技大学。国家需要什么,大湾区需要什么,广东需要什么,我们就在港科大深厚的学科基础上,紧密结合这些需求来设置专业。目前,我们设立了4个枢纽、16个学域,涵盖先进材料、微电子、智能制造、大数据等世界科技前沿或国家战略重点领域。

大学本就不应该是象牙塔。我们希望能够结合大湾区发展需求,不断尝试教育模式的创新,增强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广东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是一片充满创新机遇的土壤。从高校发展来讲,也应该有更多不同类型的学校。同时,对外的交流开放必须坚定不移,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到广东来。

“大湾区高校越走越近了”

南方日报:作为一所合作办学高校,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的关系是怎样的?

倪明选:我们提出了“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我们认为,两校必须紧密合作,做到“1+1>2”。

今年6月,我们和港科大共同推出了“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落实“学分互换互认”与“科目共享”等机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水平,修读对方学校开设的科目,相关科目学分可获认证及转移,鼓励香港和广州两个校园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够交换到彼此校园体验一段时间。

2023年10月,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在粤港合作办学高校中率先设立“港科大—港科大(广州)20—20联合研究专项”。该项目由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分别资助1000万元人民币和1000万元港币,鼓励两边老师合作做科研,一起来带研究生。当时,我们提出这个计划后,广东省科技厅觉得非常好,也投入1000万元,与两校共同签署《深度合作计划》并启动实施“1+1+1”联合资助计划,三年共同投入9000万元,支持粤港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这个科研合作模式目前已推广到其他粤、港两地均有校园的合作办学高校。

所以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是越走越近了。

南方日报:扎根南沙,港科大(广州)如何更好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同频共振?

倪明选:我们已经通过全球招聘引进学术人才300多名,他们全部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或工作经历。我相信,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优势,在未来更好地为大湾区发展赋能。

同时,我们也在评价机制上改革。学校不为追求排名而下达任何硬性科研指标,不看重老师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看重老师在学术方面的前瞻性和影响力,希望能够真正实现“科学有高度、应用有前景、社会有影响”。

自主培养创新人才也是我们目前最重视的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被大家“抢”的科技创新人才。

所以,港科大(广州)正推动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两条腿走路”。既倡导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文化,给予老师们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对于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学校也重视、鼓励和推动有组织的科研,使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形成团队共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学校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核心关键性突破。

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11月,学校已经有超过35家师生创立的初创企业,创业孵化项目超过了100个。我们还和广州产投集团共同推出了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转化母基金”,已经累计签约规模达14亿元的合作直投基金。

“培养人才,绝不只有一种模式”

南方日报:港科大(广州)是全球首家采用创新融合学科学术架构的大学,也勾勒出大学发展的未来范式。您如何看待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倪明选: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首先就是要吸引以及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广东有历史悠久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又有了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新型高校。不同的学校陆续选择扎根大湾区,这个就是多元化的发展。

有竞争才有进步,鲶鱼效应是很重要的。

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为香港带来了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全新范式。这一刺激,整个香港大学都提升了。所以香港现在5所大学世界排名靠前,这在30年前是很难预想到的。这就是鲶鱼效应。一所学校的快速崛起,会促使其他学校去思考和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我认为,大学并不应该都是一样的、相似的。每所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大学间不可否认会有良性的竞争,竞争才是进步的原动力。当然,并不是说只有竞争,大学之间也应该相互合作。例如,我们港科大(广州)的实验室敞开大门,愿意跟所有高校、科研机构一起合作。

中国需要更多好的大学,需要有更多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人才,绝对不只有一种方式、一种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