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〇二四年“北京蓝”达到二百九十个 京津冀携手大气治理为北京好天儿出力
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0天,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昨天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本市大气质量持续向好。
日历图直观展现12年空气质量变化
和“北京蓝”最密切的指标——PM2.5浓度,2024年又有了新的突破。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绍,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标;PM10、NO2、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4、24、3微克/立方米,均多年稳定达标,其中,PM10、NO2年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1.5%、7.7%,SO2浓度继续保持在极低的个位数水平。
北京从2013年开始正式向PM2.5“宣战”。与2013年相比,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 浓 度分 别下 降65.9%、50.0%、57.1%、88.7%,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趋势。“北京市实现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沈秀娥说。
PM2.5浓度下降,最直观的表现是蓝天增加。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0天,占比79.2%,接近八成,同比增加了19天。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仅有2天。北京的蓝天不仅多了,而且更清透了。
发布会上,沈秀娥展示了一张跨度长达12年的PM2.5级别日历图。这张图上清楚地显示着从2013年到2024年北京市每一天的PM2.5级别,不同的PM2.5级别对应不同的色系。12年来,北京空气质量呈现出从“五颜六色”到“绿意盎然”的变化趋势,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历程。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2024年‘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充分表明,北京市长期以来持之以恒治理大气污染,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大力推动治污减排的路径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说。2024年,北京市以全面打好蓝天保卫战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0.1微克精抓细抠,以创绿为引领,创新搭建“含绿量”指标体系,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聚焦本市污染贡献最大的移动源,北京出台支持汽车以旧换新、国四排放标准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报废更新等资金补贴政策,实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等一揽子引导政策,有效推动车械新能源化,显著减少汽柴油使用。
北京以降低PM2.5浓度为核心,创新搭建了“含绿量”指标体系,多维度推动车械、企业、工地等积极创绿,深挖减排潜力,支撑全市空气质量改善。
区域协同也有贡献。“大气具有流动性,大气污染治理必须依靠区域联防联控。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在合力治污、联动执法、联合应急等方面不断深入,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共同改善。”谢金开说。
蓝天常驻需极致发挥“人努力”作用
在PM2.5低浓度水平下,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会越来越大。如何让蓝天常驻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提到,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远超环境容量。“这种条件下,空气质量还没有与气象条件脱钩,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气象影响,所以一旦遇到秋冬季逆温、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转化,造成区域性污染过程的出现。”王书肖分析。
2024年10-11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并且南下的频率偏低,区域气温历史最高,多次出现高湿、大雾天气,发生了几次大范围的污染过程,也引发了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波动。
“在目前的排放水平下,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时,秋冬季污染过程仍然会发生,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极致地发挥‘人努力’的作用,来应对气象条件波动的不确定性。”王书肖说,这既需要北京市自身进一步深挖减排潜力,加强对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本地污染排放源的治理,也需要在区域上继续深化联防联控工作,协同应对污染过程。(记者 任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推广科技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