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一百五十万市民参与环保科普云看展

   2020-11-12 光明网
54
核心提示:  数据显示,近年来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北京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聚焦机动车排放治理、响应污染减排

数据显示,近年来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北京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聚焦机动车排放治理、响应污染减排要求,10月31日—11月2日,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北京科技报社联合推出的环保科普云看展及相关主题讲座活动在线上举办。

本次活动包括“云看展”和“主题讲座”两部分,超过150万市民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了直播。活动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传播环保理念,推动绿色出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云游排放中心展厅

10月31日,活动首站走进了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的移动污染源排放与控制展厅,以云游览的形式,通过镜头带领公众了解机动车排放及监测等相关内容。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本市机动车、非道路机械和储油设施等污染排放的监管工作。中心于2011年建成了流动污染源排放与控制展厅,并于2012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一百五十万市民参与环保科普云看展

云游排放中心展厅活动,通过镜头带领公众了解机动车排放及监测等相关内容

目前,展厅包括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展区、油气回收技术展区、轿车排放及控制展区和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展区。展品以实物+剖析展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油气回收技术、尾气排放控制原理以及汽油、柴油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等内容。

一百五十万市民参与环保科普云看展

展示柴油车行驶一小时排放碳颗粒的展品

除了观看静态展览,主持人还带领观众们了解了动态检测环节——新车动态排放监管。中心新车排放审查科郭冬冬表示,新车审查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随车配置核查、冷启动数值、热启动数值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上市销售的车辆和上市前报检车辆达到相应的环保标准要求。

主题讲座内容丰富

在云游排放中心展厅后,11月1日—2日,活动举办方分别邀请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宪,以及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为公众讲解政策法规内容及节能减排等相关科普知识。

一百五十万市民参与环保科普云看展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宪带来讲座《北京市机动车排放与监管》

刘宪副主任以《北京市机动车排放与监管》为题,向公众宣讲了北京的相关政策法规内容,以及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是如何做好机动车排放治理与监管,练就一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火眼金睛。

讲座中,刘宪提到,按照控制增量、消减存量的总体目标,在机动车排放监管方面,北京已经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管体系,并不断完善监管内容和措施,在科技引领下,实现了“大数据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希望市民朋友们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共同为节能减排努力。”

一百五十万市民参与环保科普云看展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带来讲座《国标升级背后的尾气治理》

彭应登研究员从雾霾和光化学烟雾讲起,进而引申到尾气危害和国标升级,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观众们带来了科普讲座《国标升级背后的尾气治理》。

彭应登表示,上世纪80年代自己刚来北京读书时,北京机动车只有几十万辆,但很多都是冒黑烟的柴油车,尾气污染十分严重。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增长了十几倍,但尾气排放的污染和危害并未成倍增加,这足以说明排放标准和治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是显著的。

  超一百五十万市民参与

除了北京生态环境微博、京环之声官方微博号、官方抖音号、官方快手号等平台以外,此次活动还在腾讯、百度、新浪微博、科学加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在线同步播出,总浏览量超过150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市民朋友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

近年来,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在增长,截止2019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636.5万辆,与此同时,机动车排放也成为北京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重型柴油车方面,重型车数量虽然只占机动车总量4.15%,但NOX(氮氧化合物)排放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98%,PM2.5(细颗粒物)排放更是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96.56%。

在排放监管方面,近年来,北京对机动车、非道路机械、油品和油气,除采用国家标准以外,还先后制定了30多项地方排放标准,涉及新车、在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燃油等领域。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当中,体系最全、标准最严,部分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环保科普云看展活动后续将持续关注环保热点话题,聚焦垃圾分类等热门内容,为公众带来科普内容。(一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