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群星闪耀,许身天文志不移,深耕大地,“开疆辟土”古新星。他,就是我国科学史界的泰斗、天文学家和天文学史专家——席泽宗。他六十二年前发表的《古新星新表》至今为科学界瞩目;他做出这一科研成果时,仅是大学毕业没几年的本科生。为什么他会投身古新星研究,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且听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科学“老顽童”王渝生为您开讲。
【于历史深处开辟“星”疆土】
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就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了20多年。我们的老所长是席泽宗院士。他的研究工作可以说不多,但是很精。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的工作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竺可桢副院长的指派,从中国传统古籍当中,去寻找超新星的遗迹。
什么叫超新星呢,古代叫做客星,就是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光芒,过一段时间又暗了,像一个客人一样。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射电天文学,就发现在中国古代天关星的附近,有一个蟹状星云,它还在不断地膨胀。射电天文学家就推测,它是900年到1000年以前,一颗超新星爆发的遗迹。但是西方国家没有那么长的(记载)历史,查不出它的证据,于是写信求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竺可桢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20(岁)出头,刚刚大学天文系毕业的席泽宗。
他就在古籍堆中辛勤的耕耘,终于找到了90条中国历代新星、超新星爆发的记录。然后就(发现)有一颗北宋1054年在天关星附近爆发的超新星,结果被指认就是现在的蟹状星云。他主要的成就就是这个,这说明历史为现实服务,传统为未来服务。
席泽宗院士也是科学史界唯一一位纯粹从事科学史研究而获得院士(荣誉的人),他活了81岁。后来,天上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席泽宗星”。
【科学家小传】
席泽宗(1927.6.9-2008.12.27),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和天文学史专家。在国际天文学界,他的名字总是与超新星联系在一起。他对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的证认及整理工作,长期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蜚声于天文学和科学史两界。他长期从事天文学史的研究,涉足于天文学思想、星图星表、宇宙理论、外国天文学史等许多重大方面。数十年来席泽宗还为中国的科技史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贡献了自己的精力和才智,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发表的大部分著作、论文以及翻译、主编的书籍目录已经载入《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席泽宗院士自选集》的“席泽宗著译目录”中。尤其是针对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研究所发表的《古新星新表》、《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纪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等文,为当时天体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提供了史实和佐证,成为20世纪下半叶研究宇宙射电源、脉冲星、中子星的重要参考文献。
【讲述人】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数学会理事暨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郭守敬》;主编有《数学大师》、《天文太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数学卷》、《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崛起》,主译《跨越大洋两岸的科学文化交流》。发表论文100余篇。曾入选“中国十大科技人物候选人”。2015年7月,王渝生受聘为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编 导:宋雅娟 肖春芳
后期制作:王瑞雪
美 术:王建宇
出 品:光明日报科普融媒体工作室
相关阅读:光明日报《席泽宗:偏从“冷”处兀奇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