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许映龙: 破译台风密码

   2017-10-12 科技日报
51
核心提示:  人物档案 许映龙,生于1968年,1990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任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首席预报员、台

  人物档案

许映龙,生于1968年,1990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任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首席预报员、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台风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多次在强台风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台风和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既然从事了这行,就要担起这份责任。”

今年,第18号台风“泰利”和第19号台风“杜苏芮”接连生成。

虽然它们没在我国登陆,但对许映龙来说,也是一次考验。与自然对话,这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副总工程师要破译台风的密码。

“国宝级的存在”

“天鸽”是今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早在8月21日,许映龙就提出,“天鸽”在广东南部近海时将有一次非常明显的加强过程,并将以较强级别登陆广东。事实证明,他的预测非常准确,“天鸽”在近海区域快速加强,从强热带风暴“变身”为强台风。

“天鸽”个头小,直到登陆前地面气象站才能观测到它带来的大风,数值预报模式并没有给出未来能快速加强的结论,为什么许映龙可以提前两天就预测出它在近海会有明显加强?

“异常高的海表温度、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条件、强盛的高层辐散流出气流等情况显示,近海区域环境非常有利于‘天鸽’发展增强。而它的大气环流背景场与2014年台风‘威马逊’的大气环流背景场非常相似。”许映龙说。

“他的预报真是神准!对每一个台风把握的准确度,简直是神了!真是‘国宝级’的存在!”台海中心的王皘在她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条消息,并把许映龙的背影和熊猫的背影照片拼在一起作为微信配图,引得朋友圈一片点赞。

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从海上向华南狂奔而来,并且看起来异常强壮,初步估计其最大风力已超过16级,远超以往登陆华南的任何台风。距其登陆仅有7到8小时,可以说是防灾的黄金时刻,一旦发布如此强度的预报,事态就会变得非常紧急,不仅要启动最高级别预警和应急响应,还要付出转移大量人员等高昂社会成本。上至国家防总,下至受台风影响的每一个人,都在等着这次至关重要的预报。然而预报中的一个“潜规则”是决不轻易预报历史极值,预报员是否敢笃定地预报这个令人瞠目的强度?

这一难题交到了许映龙手上。经过与团队紧张的分析与研判,他做出了重要预报。

7月18日8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最高的Ⅰ级应急响应。随后,海南紧急撤离了登陆点方圆50公里内的人员,人数达到30万。“威马逊”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尽管它的威力巨大,但由于措施得力,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

超强的天气分析能力、集合模式的运用能力加上27年来对于台风研究的信心和底气,使许映龙可以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出重要而准确的预报结论。台海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说:“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心怀天下的硬汉

2014年,张玲与许映龙一起到海南进行“威马逊”灾后调查。“如果当时‘威马逊’预报的等级比实况低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房倒屋塌、大树折断、渔船毁坏……回忆起台风造成的破坏,张玲仍历历在目。“这就是我们工作担子重、压力大之处,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她说。

“台风和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既然从事了这行,就要担起这份责任。”许映龙如是描述自己的工作。

2013年6月29日,热带风暴“温比亚”正向我国南海步步逼近。

许映龙从早到晚都忙于台风监视和资料分析工作。到了夜间,窗外暴雨磅礴,路面湿滑,疲惫的许映龙在归家途中,重重摔了一跤。他本不想声张,但妻子发现了他的异样,带他连夜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他右腕粉碎性骨折,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休息。可眼看着“温比亚”势头凶猛,打着绷带的许映龙还是回到了台风预报平台前,直到“温比亚”销声匿迹。

此后,他被同事趣称为“硬汉”,在同事心中留下了打着绷带、用手指戳着键盘工作的生动一幕。

2010年的超强台风“鲇鱼”是许映龙心中永远的痛。“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他说,当时大家没有完全考虑到西风带系统和南半球系统对路径的影响,对其路径的预报不够准确。许映龙常说:“对大自然要存敬畏之心,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2012年,中央气象台开展了DVORAK台风定强业务,为预报员实时了解台风结构演变、掌握台风强度变化提供有力支撑。许映龙能果断判断“威马逊”的强度等级正基于此。

“鲇鱼”给很多预报员留下了遗憾。今年,台海中心首席预报员钱奇峰用现在的集合预报方法对“鲇鱼”进行复盘,发现台风登陆前5天,大部分模式已经显示出路径转弯。“如果当时看到集合预报产品,主观预报就有更大的信心往北报。”钱奇峰说。

台风“活字典”

今年汛期,青年骨干钱奇峰初上首席岗,首次担起全国天气会商重任,难免有些紧张。“每次有重大疑难台风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把许总请出来。他坐在那里,我就安心了。”钱奇峰笑着说。

对此,许映龙说:“年轻预报员要有承担预报出现偏差的勇气。要善于应用各种资料,注重事后技术总结,才能提高预报水平。”

每次台风过程结束后,许映龙都会搜集包括实况信息、卫星数据、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等方方面面的相关资料,对历史所有台风进行普查分析,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对每次预报进行个案分析。

张玲这样评价许映龙:“他就是一本台风‘活字典’。”哪个同事如果需要关于台风的资料,一问许映龙,他准有,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他的办公室和家中有成摞的硬盘,用来保存资料,每年可以存满4T左右的空间。如此细心地搜索、保留台风资料并常常复盘分析,也是他预报准确的秘诀之一。例如,对于“天鸽”的强度预报,刚开始他怀疑数值预报的强度过低,而通过分析“威马逊”的案例,找到了台风能快速加强的有利支撑,增强了他预报的信心。

对王皘来说,今年7月是不安生的月份。在21日至30日,在西太平洋出现4个台风(“奥鹿”“玫瑰”“洛克”和“桑卡”)并存的情况。“4个台风!以前真没有遇到过,我都要疯了!”“还好有许总在,他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王皘说:“有时候值夜班,遇到拿不准的预报,他往往会在我正犹豫不决的时候打来电话指导,我的思路马上就清晰了。”这是因为许映龙在家里也一直在网上关注台风的发展趋势,遇到预报的关键点,会马上给年轻预报员“指点迷津”。

在台风活动期间,尤其在登陆前,许映龙就算在家也没法放心睡觉,经常睡一会儿就起床看看家里的电脑,在远程指导也不放心的时候,就直接去单位。

在许映龙家中的办公桌上,桌上除了硬盘,还堆满了关于台风的专业书籍。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今年上高三的小儿子未来也想选择气象相关专业。惭愧自己平时顾家较少,得空许映龙会做上一顿好吃的,犒赏家人。(记者 付丽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