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到底该怎么干?如何加快乡村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针对这个话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
农业生产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科技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说。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通过品质选育和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等举措,我国粮食生产得到稳步发展,连续实现丰产。
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看来,对照我国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目前仍存在优质品种特别是高端优质品种偏少、现代规模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不配套、叫得响的稻米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也认为,目前,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但在一些品质、环节和领域仍存在短板和弱项,必须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
“尤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空心化、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等新问题凸显。”李承霞说,这些新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挑战。
农业生产正走向智能化、精准化
张庭固是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托布村的种粮大户,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代表。去年,他家稻种比别人迟播了有10多天,且在生长期又遭受到严重的干旱等多种不利因素。但他种植的水稻平均产量为737.12公斤,相比普遍采用的机插秧田,不仅增产119.62公斤,每亩还节约成本230元。
“过去,我们种田主要靠天和凭经验,人也非常辛苦,产量还保证不了。”张庭固说,去年春天,我们与扬州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应用北斗导航成套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实现九道工序进行复式作业,大幅度减少农机投入类型与作业次数、简化生产工序、节省人工人力,有效解决了种植户粮食生产的难题。
类似的场景也在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顾家村上演。去年种植的小麦,尽管比其他品种晚播40天,夏收实收亩产达到530公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亩产水平提高130公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德荣告诉记者,是由“两端快速发育”策略为核心的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的扬麦23,实现了迟播背景下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质安全。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是向轻简化、机械化、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农机专家、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瑞宏说,今后,“能人种田”将变为“专家”种田,既能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更可以解决农村农业劳动力不足,使粮食生产全程变得越来越高智能,缩小我国与最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进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复合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瓶颈,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举措。”李承霞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加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未来需要怎么样的新型职业农民?
常州市天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思想开放、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更高,是拥有复合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开拓者。”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李承霞建议,政府要聚焦重点,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专项基金,打造农业领军人才;要深挖资源,构筑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专业培养基地;要立足实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5G技术,打造“互联网+”数字乡村,有效弥合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数字鸿沟。
赵剑则表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要通过项目实现,利用人才的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引导人才资源优先向乡村地区聚集,打造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核心主力军,引导农民向懂研发、懂技术、懂管理的专家、能人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正规化、科学化、高效化,推动我国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徐卓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