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智慧医疗推广:加强顶层设计 加快技术研发

   2021-03-11 科技日报
55
核心提示:  “核酸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还不够,可否借助CT影像技术提高病例筛查效率?”2020年1月底,这则来自抗疫

“核酸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还不够,可否借助CT影像技术提高病例筛查效率?”2020年1月底,这则来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求助信息来到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杨震的案头。

彼时,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大规模快速筛查和诊断的压力激增。在几版诊疗方案中,CT影像都是诊断依据之一,这种手段耗时短、可靠性高,但需要影像科医生一张张读片,费时费力。

人工智能(AI)技术能帮忙吗?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杨震行动起来。

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和图像识别的专业基础,杨震和团队骨干李海波教授等组织团队进行研究试验。他们发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动识别CT影像的肺部特征来判断是否感染,完成疑似病例的初筛,辅助医生的诊断,分担工作量。

他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提交了“用人工智能赋能CT使其成为万人级疑似病人筛选的利器”的建议并很快得到答复。截至2020年9月,已有4家企业的肺炎AI产品完成准入测试,肺部CT影像诊断技术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不是孤例,AI辅助诊疗、远程手术、可穿戴设备等智慧医疗手段正在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迭代升级,重塑着医疗健康产业生态,智慧医疗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在提案中表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已有900余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在线用户规模2.15亿,智慧医疗产业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但他强调,智慧医疗推广应用存在一些问题:智慧医疗水平不高,如在线诊疗与智能监测“断联”,心脏监测、睡眠监测等智能设备尚未与医疗机构连接,影响救治效率;智慧互联程度较低,跨区域、跨机构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诊疗中心建设良莠不齐等。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智慧医疗顶层设计。“智慧医疗应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服务。”胡豫说,建议将智慧医疗写入“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加速形成医疗健康新业态,提升整体智慧化水平,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提高就医流程智慧化程度,提升老年人医疗健康App使用率。

“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医疗相关技术研发。”胡豫强调了夯实技术基础的重要性,具体来看,可以探索政府主导,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协同研发应用的新模式,完善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促进智能医疗设备、辅助系统、智能诊断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出。

“医疗AI领域同时面临产业起步成本高、产品研发不规范、医疗AI落地难等三大问题。”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负责人、腾讯医疗技术委员会主任钱天翼同样认为,只有通过构建共性技术开放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化降低产业门槛、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及共享基础资源库等行业支撑体系、促进产业上下游合作,打通科研模型到临床应用的高速通道,才能实现医疗影像AI在更多病种、更多层级医疗机构的规模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能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他建议,加大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医疗人工智能人才和基层医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一方面,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以‘开放大学’‘产学研结合’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基层医生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其纳入基层医生能力素质模型。”刘庆峰表示。

另外,医疗数据隐私的保护备受关注。胡豫强调,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进程,尽快完善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用法律夯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防线。“建议将在线医疗产生的纠纷纳入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加大执法力度。”胡豫说。(记者 崔 爽 唐 婷 通讯员 丁 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