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开拓水源 香港着手海水淡化

   2021-02-07 人民日报海外版
57
核心提示:  香港特区政府斥资91亿港元,建将军澳海水淡化厂,拓展香港水源。(资料图片)  东深供水工程水源水库

  香港特区政府斥资91亿港元,建将军澳海水淡化厂,拓展香港水源。(资料图片)

  东深供水工程水源水库——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资料图片)

香港缺乏天然湖泊、河流及充裕的地下水源,民生用水很难自给自足。据香港特区水务署公布的资料显示,2019/2020年度,全香港平均每日使用饮用水达273万立方米,而每年的平均雨量只有2398.5毫米,远不足以应付目前庞大的用水需求。

除内地东江水源源不绝供港外,香港社会也一直在讨论开发其他水源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筹划,特区政府决定在将军澳兴建海水淡化厂,拓展香港“水路”,减轻供水系统压力。与此同时,专家学者建议,特区政府在着手海水淡化之时,也应多加留意生产链优化,尽量避免破坏生态。

共饮一江水

据香港水务署介绍,目前香港供水系统有3个分支。一是来自广东省的东江水,这是香港主要的供水来源,自1965年起至今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千家万户,约占总用水量的60%。二是由天然集水区收集的雨水,香港将这些集水区称之为水塘,共有约20个,所收集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0%。三是来自周围海域的海水,香港从1950年起广泛使用海水冲厕,这样每年可节省约3亿立方米的饮用水,约占全香港民生用水量的20%。

尽管香港气候潮湿多雨,但降水量大都集中在春夏季,且狭小的土地被花岗岩、火成岩岩层覆盖,无法有效贮存雨水形成地下水,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水荒。1959年至1964年间,香港发生数次大旱,最严重时市民每4日才能获得供水4小时,粤港两地开始商讨供水事宜。此后,随着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香港水资源供应情况得到极大改善。1982年,香港与广东签订东江水输港协议,香港得以享受24小时无间断供水。目前,香港年用水量稳定在9亿至10亿立方米,已不再受缺水威胁。

水塘集水区则约占香港土地的1/3,由郊野公园所包围,确保水源不受污染。但水塘的淡水储备量主要“靠天吃饭”,调节能力较差。薄扶林水塘是香港的第一个水塘,于1863年落成。位于西贡郊野公园内的万宜水库则是香港最大的水塘,容量达2.81亿立方米。

迈出第一步

不过,随着人口及经济快速增长,香港的民生用水需求量也持续增加,令现有的供水系统压力增大。港府积极探索新水源,包括海水淡化、循环再用水等。

2008年,香港水务署推出“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其中一项主要措施是开拓新的水资源,为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作好准备,当中就包括海水淡化。2019年该策略更新后,进一步强调了海水淡化的重要作用。

“我们一直留意海水淡化的最新技术,并已分别于2002年及2007年完成相关的海水淡化技术可行性研究。”水务署负责人介绍,近年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也逐渐下降,是香港发展海水淡化的适当时机。2019年底,经招标程序后,将军澳拟建海水淡化厂第一阶段的计划、建造及运作合约批出,海水淡化工程迈出第一步。

据介绍,将军澳海水淡化厂采用逆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生产的饮用水,可符合香港饮用水标准,该标准采纳了世界卫生组织所定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成本方面,估计每立方米约10港元,加上配水和客户服务成本,估计每立方米约13元。产量方面,预计每日13.5万立方米,其后可扩展至每日27万立方米,占香港饮用水供应量的5%至10%。

水务署表示,第一阶段将军澳海水淡化厂工程将按设计—建造—经营合约安排实施。承包商将负责海水淡化厂的详细设计、建造和运营。第一阶段建造工程计划已于2019年12月30日开始,并预计于2023年完成。

助力新发展

海水淡化虽然不受气候变化影响,可以帮助香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然而,海水淡化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还会释出大量高浓度盐水,破坏生态环境,造价也不菲。环保人士指出,特区政府应多加留意,在生产淡水之余,也要留意优化生产链,减少生态破坏。

早在1973年,香港利用相关试点项目的经验,正式着手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化淡厂,即位于屯门的乐安排海水化淡厂。在1977年大旱期间,该厂全面运作。可是,当时的海水化淡成本高昂,仅燃料费一年就需要1.46亿港元。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全球石油危机,海水化淡的成本再次飙升,迫使该厂在1982年选择关闭。

水务署报告指出,新建的海水淡化厂需要投放很多能源,电力是目前生产和输送淡水所需电力的6至8倍,对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甚或加剧碳排放的问题。“长远看香港的供水比例,应该维持四成东江水、三成水塘和三成海水化淡,才算比较合理。”曾任香港水务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文志森这样认为。

“尤其大湾区人口持续增加,对淡水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在这种状况下港人继续依赖东江水,对内地居民也不公平。”香港媒体“香港01”指出,要长远处理香港的饮用水供应问题,离不开进一步发展海水淡化,稳定本地供水来源。这既符合成本效益,也预留更多珍贵的水资源予东江流域城市的居民,“一家便宜两家着”。(汪灵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