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剧变,也成了压倒众多创业期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洗牌了一些行业的竞争格局。餐饮、线下娱乐等行业受损,线上教育、电商等领域获得了爆发性成长。
面对复杂的环境,幸存下来的创业公司在感慨“活得真不容易”的同时,依然要面对这个新课题:后疫情时代,创业该怎样继续?在这种重构面前,旧的规则不一定继续有用,能够继续走下去的,必然是那些“拥抱变化”的挑战者。
创业企业本身就势单力薄,在应对如此之多不确定性的时候,难免会模糊自己的战略焦点,因为业务增长的停滞而焦虑不已,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格局都在改变,他们需要新的洞察、认知以及各种资源的支持。
怎样解决生存问题?分解开来,就是产品与业务增长问题、组织问题、战略问题、融资问题、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问题等等,这都需要创业者一一解决。而在后疫情时代,更多的变化也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创业营“充电”,实战中学习实战
为了帮助创业者应对疫情后的创业发展问题,不仅是国家相关部门颁布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一些投资机构和大型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的创业企业扶助项目,希望让新经济中的火种能持续燃烧下去。比如,蚂蚁集团旗下的蚂上创业营就针对新经济创业企业推出了包括课程、社群和企业服务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创业,极度缺乏相关的知识。但创业课程其实并不等同于传统商学课程,从设计思路上说,创业课程设计要满足创业者群体的需求,聚焦早期企业的特点,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创业学”也是很难通过学院教育去一步到位地学会。
结合这个特点,业界的创业辅导营一般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邀请一些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导师来教授课程,并且在课程设计上也力求注重实战的指导性。这样,创业者在学习之后,立刻就能把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创业实战当中。
据蚂上创业营的工作人员介绍,其在最初第一期设计课程时,就调研了百余位左右创业者的需求,确定下来以“实战”作为课程和整体服务的设计原则。除此之外,还将阿里的管理模式融合进课程内容。
蚂上创业营依据有实战经验、有方法论体系、在真实商战竞争中创造出成绩,以此为标准,挑选了一批创业者、投资人,以及阿里体系内的业务负责人作为导师。比如,阿里前COO关明生、蚂蚁集团罗汉堂秘书长陈龙、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等等诸多业界知名人士。
二排左数第六位、第七位、第八位分别为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 蚂蚁集团副总裁&创业营营长纪纲、锋巢汽车董事长秦致,均为创业营导师
据了解,在课程之外,蚂上创业营也依托自身背后阿里系的资源,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一线投资基金,帮助学员企业对接投资机构以及阿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在第一期蚂上创业营中,致力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全民阅读服务的学员企业嘉图科技就获得这样的对接服务。其创始人兼CEO李玉琢介绍,经过创业营对接,嘉图科技与蚂蚁集团芝麻信用团队共同构建了图书馆借阅免押金业务,累计超过700万用户开通了该服务。此外,嘉图科技还联手阿里云团队一起,共同为国家图书馆打造下一代业务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多种资源赋能,持续陪伴创业者
创业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需要持续的陪伴和帮助,以解决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抱团取暖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参加类似创业营的创业者,都会收获一个校友网络,在课程结束后也持续地给他们提供价值。以蚂上创业营为例,它也为所有校友和导师建立了社群,持续举办校友间的线上、线下活动。而且,因为学员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集中,都是A轮之后的新经济企业,所以学员之间在交流、合作方面都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阿里巴巴这样一家由创业期到如今成为互联网行业巨头的公司,其本身一路走来的创业、发展经验和管理、组织、企业文化等就值得创业者参考。而这也成为了蚂上创业营区别于其他创业辅导机构的独特优势和资源。
学员在课上学习阿里系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创业营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帮助学员企业搭建组织阵营,围绕“组织建设”,蚂上创业营也逐渐发展出了组织能力输出的强项服务,而这在行业中也成为难得一见的特色。
蚂上创业营今年举办的是第三期,去年的第二期正逢新冠疫情期间,不过学员企业经过学习仍然获得了宝贵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6月至12月的半年时间里,43家企业共有10笔新增投资,融资总额达到了47亿人民币。企业业绩总额增长75%,客户量增长了50%。在各个学员之间,达成合作68次,由蚂上创业营牵线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达到35次。
面对2021年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和国际关系又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疫情后各行业的调整、改变和复苏也同时孕育着机会,对创业者来说,就需要在这变化中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而有了蚂上创业营这样的机构帮助,创业者就会有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共同应对那些创业路上的挑战和难题。(战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