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浙江温州:科创工作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2021-05-06 浙江省科技厅
35
核心提示:  近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济锡率队赴温州鹿城、龙湾和乐清等地,深入科研院所、创新中心、高新企
  近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济锡率队赴温州鹿城、龙湾和乐清等地,深入科研院所、创新中心、高新企业,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等工作开展调研。
  近年来,温州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集全市之力加以推进。构建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简称“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为代表的创新格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平台不断提升,“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态势加快形成。
  首先,从省到市到县(区)构建的一系列科技政策体系保障了温州科技创新发展的科学有序。有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再加上对创新平台、创新主体、人才引培的重视,使得温州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18年,温州市获批建设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入选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单;2019年,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跻身全省四大科创走廊之一;2019年温州市开始承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2021年瓯江实验室获批建设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
  创新平台层面,依托“一区一廊一会一室”,至2020年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内累计引进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31个、培育自创区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34家,自创区高标开局。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形成“一核两带多园区”总体架构,浙南科技城核心区等重点区块形象初显,国际未来科技岛启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见效。现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4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建成中国眼谷等市级及以上孵化平台149家。
  企业创新主体层面,开展科技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607家增加到2020年2404家,五年增长近4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5年的1832家增加到2020年10340家,“十三五”期间增长5倍。积极组织设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着力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围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3个细分领域,探索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2020年立项市级基础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240项,着重实施“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科技惠企政策全面落地,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11.58亿元。
  人才引培服务方面,2020年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127人。2020年全市引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支、市高水平创新团队15支。今年制定了《温州市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人才引培指数”特别是国家“引才计划”入选数纳入平台创新赋能双比拼两大比晒重点指标。同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自然科学系列职称评聘改革,推动技术经纪人职称认定。持续优化外国专家管理,联合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和“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
  对于“十四五”规划,温州明确了“4321”工作目标,将继续系统提升创新能级。“4”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4大平台;“3”是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水平高等教育、高能级创新载体3大支撑;“2”是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2大计划;“1”是瞄准全社会R&D占比1大核心指标;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科创高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