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最受关注展项出炉!2021年北京科技周闭幕

   2021-05-30 科技日报
45
核心提示: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5月28日,2021年北京科技周闭幕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北京市科委、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5月28日,2021年北京科技周闭幕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总结介绍了本届北京科技周举办情况,发布本届科技周最受欢迎展项名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宣布本届北京科技周闭幕。

今年北京科技周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同时间同主场同主题举办,以“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为主题,突出了宣传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重点展示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本届北京科技周约5000平方米的主场展区里,共展示了150多个展项。作为集聚高端、前沿、新奇、酷炫为一身的科技盛宴,本届北京科技周已经成为公众了解、体验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相较以往,本届北京科技周呈现出了五大亮点。一是主题鲜明。本届科技周以“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为主题,主场的室内主题展区按时间跨度分为“勇担重任”“勇立潮头”“勇攀高峰”三个阶段,回顾党领导下北京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突出“中关村创新发展历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条主线,重点展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主阵地建设成效以及科技战疫成果、科技冬奥成效等内容,既展现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实基础,展望新的历史机遇下北京未来的科技发展蓝图,又引导公众加深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坚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形式多样。今年,北京科技周主场共150余个科技成果、创意产品“集中亮相”,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展示手段,科技体验感、互动性强,例如电驱动四足仿生机器人、智咖大师机器人等展项,吸引很多市民、小朋友和家长的围观,北京科技周主场真正成为百姓了解、感受科技惠民的“科学乐园”。

三是创意新颖。北京科技周首次设立了科幻分会场,以“科幻世”为策划主线在石景山区首钢园的三高炉内开展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意展览,运用VR、AR、MR及声光电等技术手段,为公众带来主题灯光秀、有趣的世界、宇宙八音盒等互动展项,科幻分会场还举办了“科幻之夜”活动以及10余场科幻大咖直播和5场科幻主题论坛、沙龙,让公众体验到科学、艺术与幻想的融合之美

四是影响广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除了科技周现场展览,设置“云”上科技周虚拟展厅,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公众可全天候体验科学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科技周主场举办7天里,“云上”科技周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利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中关村”“科普北京”“科技北京”等微信、微博新媒体7天持续开展科技周报道和线上互动。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以及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市属媒体集中关注,截至目前报道北京科技周相关信息共计6017条,让更多观众了解到这场科学盛宴。

五是分会场互动。今年北京科技周安排了多个分会场和重大示范活动。除了首次设立科幻分会场,还设有“三城一区”分会场、城市副中心分会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市科普联席会成员单位、各区及中关村各分园举办各类活动100余个。例如,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举办的“科学大咖讲科学”活动,联合市科协、市教委共同举办的“院士讲堂”活动;各分会场、各区、联席会相关成员单位开展地走进科学城、趣味实验表演、科普大篷车巡展等活动,在7天时间让公众通过线下线上尽享科学带来的魅力与欢乐。

闭幕不等于落幕。本届北京科技周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北京科技周闭幕后,“云上”科技周将成为“永不落幕的科技周”,继续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访问北京科技周官网(http://bjscitechweek.ncsti.gov.cn),随时随地观看相关展项内容。

此外,通过对“云上”展厅网友点击量进行统计排名,结合线下观众到现场参观实际情况,本届科技周统计出了最受关注的展项名单。其中,“Nreal Light混合现实智能眼镜”等10个展项成为科技周“云上”展厅最受公众关注的展项,“科普机器人(小科)”等12个展项(互动活动)成为科技周主场(线下)最受公众关注展项(互动活动),“科幻世主题光影秀”等10个展项成为科幻分会场最受公众关注的展项。

北京科技周自1995年起连续举办,今年是第27届,已成为内容丰富、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品牌。随着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步向前迈进,将会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北京科技周将继续为公众搭建与科技“零距离”的有效桥梁。

【责任编辑:张瑨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