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清华大学天文系冯骅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杂志发表封面文章,公布了以清华大学为科学总体、长沙高新区企业天仪研究院为卫星工程总体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最新成果。这一成果发布标志着,由于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
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院士表示,“极光计划”采用商业化立方星成功测量了蟹状星云及脉冲星的偏振信号,获得脉冲星X射线偏振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成果。同时,闯出了一条低成本开展空间天文研究的创新途径。“极光计划”所采取的技术,将被应用到我国下一代大科学工程“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天文台(eXTP)”上。
据了解,以往天文卫星对卫星平台要求很高,一般都是上吨重的大卫星,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很多科学家望而却步,只能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极光计划”则利用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公斤级微小卫星平台,在卫星轨道上直接验证X射线偏振探测技术,为未来空间天文探测开辟了一条短周期、低成本、高可靠路径。
“从一个课题组的角度讲,我们可以用得起卫星了。”冯骅说,“过去我担心便宜和可靠会有矛盾,目前看‘极光’已在轨工作一年半,仍正常工作中,并获得了出乎意外的观测成果,这让我们非常惊喜。”
目前,天仪研究院正在密集开展国内首颗200公斤级、1米分辨率的SAR卫星平台研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择机发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