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为有色金属工业插上绿色高效“翅膀”

   2020-06-11 湖南工信
28
核心提示:  ——走近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简介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形成于19
  

——走近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


    简介

    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形成于1995年,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2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团队紧紧围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绿色高效运行和智能化生产的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有色冶金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专用系统开发和工业应用的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2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4项,出版著作12部。该团队获得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 

    故事 

    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有色金属这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在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来自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

    在中南大学升华楼,记者走进了这个业界赫赫有名的团队的大本营。几十年里,大家为何能做到劲往一处使,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在办公楼一间时常被各课题组排队预订的小小会议室里,领头人桂卫华院士指着墙上张贴的16个字说:“‘厚德博学,勤勉敬业’,是讲做人;‘求实创新,研以致用’,是讲做研究。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用自己所学为国家为行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精神从我的老师那里就一代代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

    有色冶金企业一般规模大位置偏,连续生产不能停歇。要推动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就得跟着企业的生产节奏走,经常跑工厂现场做试验。出差几个月是常事,有时甚至会遭遇危险。

    早已为人师的王雅琳教授,不仅珍藏着桂院士当年指导学生们撰写的一封封科研建议书,还忘不了桂院士“冻”住的一幕。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桂院士承接了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项目,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桂卫华院士数十次带领团队到工厂现场测绘电路,经常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路板,远远望去,脑袋好像被“冻”在了电路板上。就这样,他们硬是全盘消化了有100多块电路板、近万个零件的复杂控制系统。

    从读研时就跟随桂院士做科研的蒋朝辉教授,有次在柳钢高炉上试验“工业内窥镜”项目时,因为一氧化碳爆表被熏得晕了过去。但他即使被抬下现场,仍然坚持要把事情做完。桂院士改了行程第一时间赶过来嘘寒问暖,叮嘱把防护措施做到位。忆起那一幕,蒋朝辉直言这种使命感就是受导师耳濡目染,“研究成果要在工业现场应用,不能躺在实验室里。”

    “记得是2003年的一天,桂老师第一次说去报个国家科技奖试试,结果第一次申报就以函评第一并免答辩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好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团队负责人阳春华教授说,“其实大家埋头苦干了一二十年,可谓厚积薄发。”当年获奖项目的一个应用案例就是为株洲冶炼集团研发了利用峰谷电价调整生产节奏的方案,每天可减少电费支出6万元。为建立电解电耗模型,在工业现场做了8个月的连续试验。

    多年来,每逢年底,团队的保留节目都会上演。上半场总结当年工作、讨论来年计划,下半场则是欢声笑语大联欢,其乐融融。“桂老师在学术上总是给我们指方向,又特别求实,其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把大家吸引到了一起。”阳春华教授还笑着透露,“团队每个成员常出差顾不了家,但大家的家庭都很和睦,因为团队成员形成了一种回家好好听话的良好传统。”

    团队的教授们告诉记者,有大城市多次想高薪引进桂院士加盟,他从来没有答应过。“做科研特别是工科科研需要合作,单枪匹马做不大也做不强。”桂院士笑着说,“这里每个人都想做事,都能做事,我真的舍不得离开这个团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