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研究报告:山东、福建、江苏释放“蓝色”区位优势

   2021-06-07 光明网
47
核心提示:从环渤海到长三角,从泛珠三角到北部湾,十五年来涉海区域经济得到蓬勃发展,6月7日,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灯

从环渤海到长三角,从泛珠三角到北部湾,十五年来涉海区域经济得到蓬勃发展,6月7日,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灯塔数据研究院发布《2006-2021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出发,对预测和引导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指导产业投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导方针下,以海洋科学研究、滨海旅游业、海洋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将成为下一个海洋经济增速风口。而山东、福建、江苏将成为海洋经济企业发展热度最高区域。

  海洋总产值上升,带动海洋新兴产业成新风口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我国海洋总产值在15年间平均增速达到13.53%。据《中国海洋统计公报(2000-2020)》数据显示,2021年预计我国海洋总产值将突破9.9万亿元。

启信灯塔数据研究中心发现,2001-2020年间,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45%整体下降到34.66%,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呈增长趋势:从3.07%增长至5.29%,新兴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虽然低于传统海洋产业,但是上升潜力巨大。

以启信宝商业大数据为支撑的“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海洋经济报告指出,沿海城市仅凭区位优势获取海洋资源的第一、二产业时代已经过去。依靠创新技术,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三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据启信灯塔研究中心数据,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服务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形成“三二一”格局。

研究报告:山东、福建、江苏释放“蓝色”区位优势

  图1: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迁

  释放“蓝色”潜力,海洋新兴产业排名出炉

启信宝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显示,从2006年-2020年涉海企业新增量逐年上升,新增企业年均增速为8%。从各细分产业逐年新增企业来看,产业新增主要由“海洋渔业、海洋服务、海洋交通运输”三大行业拉动。其中海洋服务、海洋交通运输均属于海洋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

而近些年来,沿海各城市开始强化政企维度、陆海空维度资源统筹。例如,在海洋服务业方面,青岛近日发布了八大海洋研学旅游特色线路,将“海洋服务+海洋交通运输”产业深度结合,打造“近海游轮”旅游、“邮轮免税综合体”、城市帆船运动拉力赛等文化交流活动和时尚体育赛事。

研究报告:山东、福建、江苏释放“蓝色”区位优势

  图2:2006-2020年各细分产业新增增速趋势对比

报告研究发现,随着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大量新兴、垂直的“海洋+”行业成为海洋经济体系中创新浓度最高、创新产品最为丰富的领域。而海洋新兴产业增速排名也相继出炉,分别是: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盐业及化工、其他海洋经济、海洋服务。可见在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优势传统行业积极升级,海洋科研转化能力迅速提升。但从企业维度来看,涉海企业因资金需求金额大、周期长、风险大在信贷审批时难以得到直接融资。

  山东、福建、江苏释放区域优势,高新技术入局海洋经济

从报告获悉,海洋经济产业整体热度TOP3省份为:山东、福建、江苏。TOP10城市中,山东省青岛、烟台、威海3城市上榜,福建省福州、漳州、宁德上榜,苏州、上海、大连、深圳位列前十。

研究报告:山东、福建、江苏释放“蓝色”区位优势

  图3:山东、福建、江苏海洋经济企业集中度更

以山东、福建、江苏为“圆心”辐射的三大海洋经济圈,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各自所长。据《2020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海工装备和高科技船舶制造名列全国第一,仅江苏靖江,造船业2020年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23%。

和江苏省重制造不同,山东省青岛市则是以海洋产学研为基础,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为主要目标。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辐射下,利用港口、海洋生物资源优势,海洋医药已经成为青岛优势产业,在全世界15种海洋药物中,有3种诞生于青岛。据启信宝新兴产业数据库的统计,青岛目前在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共拥有企业468家,发明授权专利578项。

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合合信息将通过旗下商业大数据产品启信宝,为海洋经济产业提供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据依托,助推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战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