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精心谋划 推出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

   2018-08-02 江门日报 
73
核心提示: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逢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逢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为切实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融入大湾区,让更多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江门都市核心区和门户区域,高新区(江海区)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全市率先提出、策划、实施《高新区(江海区)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下称“三年行动计划”),成为该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指南。

  “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揽,紧紧围绕“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总任务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全会“把推进江门高新区提质升级作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抓手”的战略部署,充分思索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工作着力点、突破口和人民群众的关切点,提出一系列行动安排和重要举措,对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年行动计划”涵盖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环保攻坚、乡村振兴、城市品质提升等12个方面,每项行动计划由总体要求、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具体举措、保障措施构成,形成共计294项重点任务,明确了高新区(江海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为未来三年发展制定了“路线图”,明确了“任务书”。高新区(江海区)将以此为抓手,以新担当新作为,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是高新区(江海区)党委和全区各相关部门担当作为、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智慧的集体结晶,启动早、谋划实、推进快,重点突出、特色明显。从前期研究、正式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历时近4个月。期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多次牵头召开书记专题会,逐条研究,精心打磨。为提升质量,各起草小组广泛开展实地调研,摸准区情,寻找突破口和良策;组织到外地学习取经,借他山之石,悟攻玉之道,邀请专家学者把脉出方,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方向和重点。

  从今天起,本报与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江海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新时代新思想引领发展高质量——聚焦《高新区(江海区)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报道,为读者详解未来三年,高新区(江海区)将如何以人民为中心,让“三年行动计划”的蓝图变为现实,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发力、腾飞,敬请垂注!

  《高新区(江海区)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系列解读之一:

  奏响振兴实体经济“强音”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体经济,是发展之基,更是富民之源。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一直是高新区(江海区)的“命根子”,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为高新(江海)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近3年来,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保持9%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仍领跑全市。

  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看来,新常态下,继续以制造业发展为抓手,坚持工业立区、实业强区、产业兴区,聚焦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乃是高新区(江海区)勇立潮头的必然选择。

  而《高新区(江海区)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将中央、省委、市委最新决策部署和高新区(江海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接下来三年,高新区(江海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加快辖区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促进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A 培优创强重点企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提高经济效益,还是提升经济质量,龙头企业始终是“火车头”,是高新区(江海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全区规上企业产值一直占据全区规上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其引领作用不容小觑。对标先进,高新区(江海区)如何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给出了答案。

  目标: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26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11%。全区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11家,其中争取1家主营业务收入(或产值)超50亿元,超20亿元的不少于5家,培育后备骨干企业(5亿元—10亿元)不少于10家。市级以上中小微企业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及服务平台达到30个。

  解读:

  培优创强重点企业分为两部分: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同时支持中小微企业加速发展,这两手高新区(江海区)都要抓。针对龙头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指出,高新区(江海区)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要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诚信绿卡骨干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16%的诚信绿卡骨干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促进建滔电子、崇达电路等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同时,鼓励兼并重组,开展暖企服务,切实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于中小微企业,高新区(江海区)将进一步把加快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力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再添2到3家,建成规模达到1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进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和服务创新主体作用。

  B 传统企业升级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重塑江门制造业辉煌的使命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新区(江海区)正处工业转型升级机遇期,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于加快建设工业立区、实业强区,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标:未来三年,推动全区2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0家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新增机器人应用数量500台/套。

  解读:

  推动传统企业升级第一步就是全力支持其增资扩产,计划中,高新区(江海区)已列出8家重点增资扩产企业,其中也包括计划投资26亿元的优美科长信20万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

  其次,高新区(江海区)鼓励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希望通过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应用”工程。计划中还提到,2018年,全区要新增机器人应用187台/套,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8家以上,机器人工程项目将重点在电子、机电、新材料和家电等行业领域进行推广应用。此外,该区鼓励工业企业积极走进云上平台,落实国家、省、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作部署。

  C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化创新引领

  今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高端机电装备、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这其中,电机产业城项目、优美科长信项目等作为产业龙头备受关注。

  目标:未来三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2%。高端机电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逐年增加,到2020年三大产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

  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高新区(江海区)已有明确方向,并瞄准高端机电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接下来,该区将围绕电机产业城和优美科长信新材料两大龙头产业项目开展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同时,主动承接深圳、东莞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针对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力争引入龙头项目。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家电、机器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核心问题,破解制约关键瓶颈,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全力落实珠西政策,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为区装备制造业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大力培育工作母机制造业企业,加快推进已签约装备制造业项目的落地投产。

  D 实施平台建设行动 促优势产业集聚

  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平台,是高新区(江海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

  目标:未来三年,江门江海产业转移工业园(包括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工业固定投资3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16%以上。高新产业新城完成投资35亿元。推动一批农村自留地发展高水平工业载体。

  解读:

  2018年高新区(江海区)将全面完成产业集聚地申报工作,加快江海产业转移园建设,扩大省产业园政策覆盖范围,惠及更多企业,重点服务好电机产业城、利和兴等新引进项目。

  另一方面,该区还将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新城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速推进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依托华夏幸福团队加大招商力度,探索产业新城项目建设新模式,带来城市、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推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

  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和集体留用地开发,将成为江海区盘活平台资源的又一利器。具体可分:摸清村集体工业载体情况,推动农村集体厂房升级改造,农村土地整合开发利用,强化村集体土地厂房租赁管控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五步走。

  E 重大项目突破 大力开展精准招商

  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组织多种形式的招商小分队,赴深圳、港澳等地开展精准和定向招商,坚定投资信心,促进新的合作,硕果累累。走进新时代,高新区(江海区)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将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举全区之力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

  目标:未来三年,力争平均每年引进超10亿元项目1个、超5亿元项目2个、超亿元项目6个,三年累计签约投资额超100亿元,新引进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龙头企业1家及相关企业6家,积极引进电机产业城项目及优美科长信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项目6个;年实际吸收外资超1亿美元。

  解读:

  说起招商引资,高新区(江海区)有着良好的经验基础,区产业、科技、服务三个专责小组早已成立,并完成了许多大项目招商项目。接下来,三个小组将继续主动作为,协同互动,做好招商工作,产业招商小组搜集优质招商项目线索,科技招商小组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小组跟踪现有企业招商线索,分工明确。

  此外,依然是以大项目、龙头企业带动招商、以商引商,重点瞄准珠三角核心地区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项目,不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落户。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抓项目建设,突出要素支持、跟踪服务、项目督办。

  F 对重污染企业说“不”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齐全,人们的需求得以就近解决;产业的选择、布局合理,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充满活力。然而,产业效益与生态影响如何平衡?产业之间如何取舍?高新区(江海区)正对重污染企业说“不”。

  目标:未来三年,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01%。发动20家企业开展绿色清洁生产改造。

  解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新区(江海区)将进一步落实《江门市(主城区)化工、玻璃、制革、造纸、陶瓷企业淘汰退出方案》,促进化工、平板玻璃等高能耗、重污染工业企业转型提升,有序推行重污染企业退出,实现污染较重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高新区(江海区)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将对在2017—2018年间完成“煤改气”的企业进行补贴,并推动绿色清洁生产工作,确保开展绿色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20家,实现年均完成7家。

  展望

  制造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深入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高新区(江海区)营商环境将明显优化、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下降、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标江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广东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德生表示,《高新区(江海区)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传递的信息令人振奋,尤其是奇德被列入重点增资扩产项目,奇德一直致力于往绿色环保和安全无毒的新材料方向发展,解决更高端的工业应用问题。饶德生希望高新区(江海区)能进一步坚持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当前高新区(江海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各大项目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能够参与其中,我们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东聚科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华表示,一次出台如此全面的三年行动计划当属不易,可见高新区(江海区)发展的决心,他对未来区域产业发展充满期待。

  高质量发展打出系列“组合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要有新作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高新区(江海区)提出要推动实施“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振兴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该项计划根据省、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关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方案精神,瞄准高新区(江海区)新兴产业集群度较低、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弱等短板,精准施策。

  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0家以上;培育年主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11家,挂牌上市公司10家以上。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集群2个;高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过300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20家以上“十三五”时期,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5%。

  推进创新驱动

  创新是第一动力。该项计划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结合加快推进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部署要求,突出以科技创新“八大举措”为重要抓手。

  目标

  力争到2020年,江门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争先进位,力争进入全国前60名以内。全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过3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800家;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80家以上;拥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2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5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达4500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以上。

  打好环保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该项计划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和省、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进一步梳理高新区(江海区)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加强禁燃区监管、深化工业锅炉治理、加强扬尘管理、消除黑臭水体、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

  目标

  到2020年,完成上级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城区2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现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部署的一项重大战略。该项计划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等领域实施一系列的重大行动和举措,确保高新区(江海区)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见成效、在全市率先取得重大进展、走在全市前列。

  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率先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围绕葡萄、龟鳖、锦鲤、桃花等产业,积极打造3个以上农业优势品牌。创建1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个以上现代农业要素聚焦区,积极打造1个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市级以上知名品牌。全部48个村(居)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人以上。累计建设达到1.25万亩高标准农田。

  提升城市品质

  提升城市品质,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根据市里的总体部署,结合市、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超400亿元,实施125个项目。

  目标

  力争到2020年,城央绿廊“一号工程”全面完成;中央商务区和高新产业新城初具规模;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和市政配套不断完善,宜居环境明显提升,产城人融合发展有新突破,完成36条村庄架空线整治工作。完成新建、改造道路10公里。每年新增500个公共停车位建设。实现将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以上。

  加快教育质量提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该项计划根据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目标

  计划在三年内投入超过5亿元,推进教育质量提升“五大工程”。除今年内全面完成“三二一”工程外,至2020年新建公办民办学校3所,新建公办民办幼儿园3所;稳步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力争2020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0%;全面推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领雁工程”,实现名师工作室学科全覆盖。

  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人才是第一资源。该项计划根据我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我市《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任务,以引育“高精尖缺”人才为核心,以做优做强人才发展平台为抓手,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充分集聚、充分施展智慧才华。

  目标

  计划到2020年,引进院士1人、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个、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人,引进博士18人,引进硕士105人,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65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00人,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进站博士后2人),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进站博士后12人),实现全区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左右。

  推进农村社区治理

  高新区(江海区)是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实验期从2018年至2020年。该项计划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创造出可供复制、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目标

  至2020年,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互相融合;“三社联动”服务能力加强,公益创投成为创新品牌,养老助残服务、儿童服务、志愿者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特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三级慈善体系互联互通,慈善公益力量在基层不断壮大。

  推进基层党建

  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该项计划谋划了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基层党组织“头雁”培育、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等5项提升行动。坚决在2020年把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质。

  目标

  到2020年,培育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0名优秀共产党员,建成、完善2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3个党建共同体,打造2个村级党建文化广场,完成62个村(社区)公共服务站升级改造,构建基层党建“10分钟服务圈”。

  优化营商环境

  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重要的作用。该项计划对标国内最优最先进地区,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提出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推行商事登记电子化、智能化监管及承诺制改革等举措,形成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目标

  对标广东自贸区先进营商理念经验,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营造更加便利快捷的企业开办环境,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建设平安江海

  建设平安江海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客观要求。该项计划按照省委“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的总体要求,稳步实施法治建设、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防控、基层基础建设、人口服务管理、平安文化建设等六大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努力把江海区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目标

  到2020年底,暴恐事件和极端个人事件保持“双零”发案,全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5%,新发生、列入区级台账的涉稳事件同比再下降50%,且100%化解成功,信访积案基本化解。

  做强国资平台

  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十九大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项计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在全区统一资产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发挥大资产管理架构优势。

  目标

  力争三年内完成全区25家公有企业的重组整合。进一步推动产业项目发展,在2020年底前形成超过50万平方米的国资产业载体规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